今天跟华夏思源的工作人员咨询杨发辉老师的课,询问了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如果地面课因为口罩原因转为网络课,平台有怎样的应对措施呢?”
这个问题我首先跟班主任联系,班主任刚开始说没有地面补课机会,但后来告诉我落实一下,回复是第五期可以有补课机会。我问是不是只有第五期才有补课机会?对方回答含糊,我大致明白了。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结果客服人员亲自跟我沟通,东扯西扯,就是到不了重点。其实我就是要询问一个答案:因为口罩原因导致第四期无法上地面课的话,是不是只能第五期可以补?
就这一个答案,沟通了二十多分钟我才明白,答案就是“是的”,第五期如果也是因为口罩原因不能补的话,第六期就不能补了。
这个答案是我自己最后总结出来的,然后跟对方核对,对方说是的。这个过程很明显听出来他的焦躁和抱怨,还有表达了对我问这个问题的不满,因为他感觉到了不信任。
电话挂断,我长吁一口气,幸亏我学心理学,这个过程升起的好几次情绪都被我监控到,然后非常有效地把话题拉到主题上来。我要的,无非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其他的解读,比如不信任 比如他们觉得我要让他们做出承诺,比如是因为朋友介绍,比如后面的不可预料情况,在我看来都是废话,无需引申,也无需解释,更无需赋予别的意义,其实就是三两句可以解决的事情。
比如:
我:请问,如果因为口罩原因导致老师的地面课不能上而只能上网课,主办方以后还让不让上地面课?
答:让上,但只能上第五期的。
问:如果第五期的口罩原因还没有过去的话,怎么办?
答:这种情况就很遗憾了,只能自认倒霉了,因为第五期的学员,才可以上第六期。我也要保证后面学员的学习效果。
是不是很简单的对话?娘来,咋就那么复杂了?
我仔细想了想,觉得报名这个事,还是不能着急。
这两天也关注了其他几个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再一次审视自己内心的需求,感觉好像有些东西太仓促也不行。因为之前在时间和专业技能上,走了一些弯路,我知道这次选择对我下面的职业发展方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至于影响怎样,不得而知,需要时间去验证。
这两天仔细询问一下我感兴趣的另外一个课程,再做打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