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也被称作“火洲”,这里一年中有100多天的气温超过38度,历史极值达到49.6℃,而且异常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16毫米,经常出现终年不雨的极端天气。可吐鲁番又盛产水果,是闻名遐迩的“葡萄城”,茵茵葡萄架遮天蔽日,可谓是茫茫戈壁上一片养眼的绿洲,那灌溉用的水源来自何方呢?
尽管吐鲁番极度缺水,但在其不远处却有着很多天然大“水库”。吐鲁番地处盆地边缘,天山博格达峰的积雪在春夏季节都会融化后渗入地下,古人便通过“坎儿井”将雪水引入市区。他们在山脚开挖竖井,找到水源后,再凿横向的暗渠,每隔3、50米又打一竖井,彼此在地下贯通,汩汩山泉水便一路潜行至人口密集的低洼处,流出地面后汇聚在蓄水池内,供灌溉及生活之用。
吐鲁番的坎儿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末年盛极一时,建有1700多条井渠,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现在仍留有许多那时修建的古井。市内目前也以此为核心开发了多处旅游观光景点,其中的“坎儿井源”颇具特色。其位于高昌区坎儿井路8号,直观地展现了“可契克·阿吉”坎儿井的源头。
景区不仅向游人介绍了坎儿井的工作原理以及众多之最,比如最长的坎儿井,出水最大的,灌溉土地最多的等等,而且还能让人们下到井底参观。乘坐电梯,游客便可进入30米深的井下世界,泉水从脚下欢快地淌过,人们纷纷弯腰掬一捧清水品尝,甘甜而又冰凉刺舌,犹如冰镇冷饮一般爽口。据导游介绍,为了便于参观,景区里的暗渠都经过了拓宽,游人可以并排畅行,而实际的渠道只有1米来高、70多公分宽,开凿它们时非常艰难。
亲身体验坎儿井的内部构造后,人们无不为当地人的聪明才智暗竖大拇指,赞叹不已。但坎儿井也面临着逐步被淘汰的局面,这跟其自身的缺陷分不开。虽说坎儿井可以自流到田间地头,可挖掘它们异常艰辛,且每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清理淤泥,以及做好防护以防止坍塌。更便捷经济的电机井早已成了取水的主力军,坎儿井的实用价值逐步被淡化。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坎儿井便会沦为古董。科技的进步必然冲击传统技艺的传承,众多非遗文化倒在了现代科技的车轮下,慢节奏、低效率的手工制作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却是无数人心灵中的乐土。人们收拾行囊踏上旅途,往往是为了逃避喧嚣,寻觅久违的静谧与安详,唯有慢生活能够抚慰无处安放的灵魂。旅游业的大发展应该是拯救传统技艺的不二出路,走进吐鲁番,亲近坎儿井,才能使其不断流,让甘冽的天山雪水滋润“火洲”的芳土地。
2022.12.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