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更好的自己”,这是近些年最深入人心的理念之一。
语言就是有魔力,像魔咒一样席卷心中有梦想的年轻人,当然,感染最多的是挣扎于苟且、但心怀不甘的人,”做自己“就是一盏明灯。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开始制定各种各样的计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执行,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还喊出了”待己如仇“的口号,如果做不到,曾经一位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强大,执行力度不到位,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更高的追求。
我最初在反省日志里就是这么骂自己的,劈头盖脸的痛骂。
每天都会复盘,就是要把自己的哪怕一点点进步都量化,时间投注到了哪里,每天记录自己读了多少书,锻炼了多长时间,工作学习多久,为了保持好的身体状态,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在反省日志中直面自己的内心,哪怕是阴暗的一面。
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数据都尽可能的记录在案,然后定期分析这些数据,来调整矫正自己的行为,再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最初真的是事无巨细的记录执行,希望把每一分钟都填充起来。就这么近乎机器的严格执行、折腾了一年,感觉是为了计划而计划,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意义,明明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反倒过了最不是自己的一年。
那个时候刚学到时间记录法,没有找到自己的节奏,对于自己有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要求,对改变有极度的渴望,制定了好些过于高远的目标,经常会因为完不成或者是意外出现而感到自责、内疚、甚至会为偷懒的念头而羞耻。
这不是真正的”做自己“,当然更不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一整年近乎严酷的执行是有意义的,做到之后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边界和限制。
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甚至是所有的不足,应对计划之外的突然事件,坦然接受,毫无心理压力才能”做自己“。
我们大多人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从出生的婴儿开始就习惯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内心深处会觉得自己应该是生活的主角,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展开对世界所有认知的的叙事自我,但现实让我们明晰认知上的巨大差距,也承认差异和自己的不足,就希望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拥有更精彩的人生,所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才那么深入人心。
如今科技普及的全球化时代,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压力、快节奏生活,我们不得不寄望于让自己变得更强、更聪明、更具创造力,甚至还幻想过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因为只有全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否则就会有被淘汰的危险。
我们这个时代、整个主流价值文化、从社会层面是在鼓励积极向上、追寻梦想的,只不过正好也是管理阶层希望我们拥有的东西。
人生确实有无限的可能性,要勇敢地去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只是真正的社会会对我们抱以铁拳,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能力原来是非常有限的,自然滋生出极其沮丧的情绪。
我们生活在物质如此充裕的时代,所有的商家都在绞尽脑汁的让我们把钱掏出来,为了经济繁荣,主流价值不鼓励知足常乐,而是追求更多,消费更多,就连自我提升最终都变成了一门生意,这是经济学的逻辑,唯有利益才能凝聚更多的共识。
世界是飞速发展、以及还在不断加速,生命各个维度的改变都非常快,而社交网络又让我们的工作与私人生活变得融为一体,于是我们越来越陷入无休止的忙碌,却忘记了自己到底为何忙碌。
”做自己“是好的,也是成为更好自己的前提,但得找到自己的节奏,一种最能让自己潜能爆发的方式,不要压迫太过,把休息、放空提升到战略高度,这样才能张弛有度,达到最佳的状态。
慢下来,缓下来,专门安排时间和自己对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最重要搞清楚:什么是价值?
不同的时代,价值是不是一样?
如何定义价值?以及是不是一定要遵循别人制定出来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