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博通常都是骑电动上下班,下班还好,不急不赶,悠闲自在,除了腹中空空想早点回家吃饭以外,整体还是很悠闲的。
早上上班则不同,从家里到公司要途径所在城市最繁华的地区,交通堵塞尤为严重,所以掌握一定的交通规则显得尤为重要。
可是,面临堵车时宇博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那就是“不好意思鸣笛”,因为他总感觉稍等等,前面的人会自动把路让开。
可是,现实是他不鸣笛,前面的人压根不知道他有多着急,所以也自然慢慢悠悠,一直堵着。
转念一想,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学生思维”——不想“麻烦”别人、觉得不方便就算了,亦或是本质上其实你根本不急,所以等等也罢。
把这种心理转移到职场中也是一样的:
1.
李丽是上个月刚到公司上班的新人,她给人感觉很自主,能力也挺突出,可是总是让人觉得难以接近。
因为,她几乎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自己完成所有事,上班时一直忙忙碌碌,大家也习以为常。
直到有一天,李丽在复印文件时,不禁抱怨了一句:“也没有人帮一下我,今天我任务好多,这种事还要我分散精力去做,又得加班……”
同事们听了都没有说话,继续低头做自己的事,李丽见此场景,更是忿忿地打印完文件,嘟囔着回到自己的工位——她的事还是要自己慢慢做。

这件事告诉我们:
没有人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如果需要别人帮助,那么就提前说出来,在别人方便的时候可以替你分担一些。
谁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正好能感知到你想要的点,所以“鸣笛”,显得尤为重要。
让别人知道你要往前走,他们自然会给你让路。
2.
江波入职的时候,老板承诺他如果周六日没有培训需要,那么他就可以双休。
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培训期后,终于要开始正常的周末生活了。那天恰好是周五,江波在给老板汇报工作时说:“经理,明天是周六,我们没有安排培训对吧?”
“对,没有培训,你明天来公司把这周的业绩好好整理一下,然后……”
江波一听,强忍内心的不满,点头走出了办公室。
坐在工位上,他心想:“这什么人啊?答应的双休硬改成单休,还那么理直气壮?要不是考虑到快过年了,早不干了!”
回家后,他把自己的遭遇和妻子讲述了一遍,妻子劝他道:“如果有不满,当时就说出来,你背地里发牢骚有什么用,损失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时间,或许他根本就是吃准我们不敢提要求。”

“我怕我和老板说了,他炒我鱿鱼……”江波面露难色。
“那就先忍着,抓紧另谋出路。”妻子建议道。
“也只能这样了。”江波叹了口气,没再说话。
你瞧!生活中有多少人,在事情发生时不知道“鸣笛”,把自己的需求和内心想法表达出来,事后,自己生闷气,折磨自己,但殊不知这样对问题的解决毫无益处。
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源于内心的不自信以及对自己内心真正需求的不了解,正因为不自信和不自知,导致了所谓的结果出来以后,造成了我们一定的心理落差。
为了弥补这种落差,所以他们要给自己找一个借口,来宽慰这种不公平的对待,而导致这种对待的罪魁祸首,正是他们自己。
所以,如果我们不想做出决定后后悔,从而陷入质疑自己的死循环。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了解自己到底要什么,并且培养自己的自信,那样才是我们对问题的认知才是清晰的,有规律可循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走的更远,而大声告诉前面的人,我有“使命”在身,我们才能走的快些。
文章皆为原创,请勿抄袭,洞悉职场规则,记录点滴成长,喜欢的话,请关注——宁津城,谢谢各位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