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佛闻思:如何才是佛教徒?

学佛闻思:如何才是佛教徒?

作者: 97b3ffd05784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05:37 被阅读25次
学佛闻思:如何才是佛教徒?

这是一个最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如果问者真正有兴趣,那么完整的回答就不能在晚餐的闲聊中完成,而太过概括性的答案又会导致误解。假设你要给他们正确的回答,那么答案就会直指佛教两千五百年传统的基础——四法印。

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有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这四句佛陀宣说的话,称为“四法印”。“印”在此处意指确定真实性之印记。

诸行无常

01

世间的万事万物,如地位、财富、名声、青春等,全部是无常变化的。这是无可争辩的一个事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理念。

这一点,不仅仅是了知就够了,还要经常修行。

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口头上会说“一切无常”,但他们从来也没有修过,故而一旦无常现前,自己根本没办法面对。像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他们死时是怎么样的?跟普通人一模一样。

而佛教中的修行人,纵然没有很高的学问,但由于生前修过无常,一旦得了绝症,接到医院的病危通知,自己也能坦然面对,知道该如何面对死亡。

这就是修行与学问之间的差别。

其实,假如你认识到了万法无常,且不说别的,就算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一些悲欢离合,也会想得开:“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在变化,缘聚缘散,这是正常现象。”

所以,通达诸行无常,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有漏皆苦

02

正如刚才所说,在整个世间上,无论是外在世界,还是人类社会,痛苦都占大多数,偶尔有一些快乐,也是不稳定的。

年轻人最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是找份好工作;二是找个好对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追求了。

很多人以为有了这两个因素,人生就会充满快乐。但实际上也不一定,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都是“有漏法”,离不开痛苦的本性。

而且,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比较孤僻,道德观念比较差,那就算有了好工作、好对象,也不一定能获得快乐。

诸法无我

03

通常而言,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尤其是现在很多青年,特别自私,除了自己以外,根本不关心同学,不关心老师,不关心家人,不关心社会,可以说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有了这种心态,未来等待自己的,可能除了痛苦还是痛苦。而只有懂得了“我”不存在,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所在。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诸法无我,‘我’是没有的,那么谁上天堂、谁下地狱?”

我们且用物理学来做个类比。物理学家认为,任何一种物质的组成,可以从分子抉择到原子、质子、中子、夸克、亚夸克……最后的结论是一种细微的能量,这种能量是万法的作者,它遍及每一个法,跟佛教中的空性比较接近。

所以,《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可以解释为“色不异能量,能量不异色”。

拿桌子来说,桌子就是能量,能量就是桌子,你不可能说:“桌子如果是能量,上面怎么放杯子啊?”这种说法,就已经混淆了现相和实相的概念。

要知道,所谓的空性,是从胜义实相来讲的,而并不是说在现相中也什么都不存在。就像在物理学中,从现相上,这张桌子是存在的,而在实相中,除了能量以外,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佛教所说的哪些地方空,哪些地方不空,这个一定要分清楚。

涅槃寂静

04

通过抉择万法的本质,证悟了万法皆空,真正通达“我”不存在,这样的境界就叫涅槃,它是最彻底的快乐。

这种快乐,并不是像你买了一栋房子,第一天兴奋得不得了,过了两三年就没感觉了;也不是像你买了一辆好车,刚开始特别满足,过不久就没有新鲜感了;或者住在五星级宾馆里,刚进去时,“哇,好舒服”,但过了几天就习以为常了。

世间有漏法所带来的快乐,都是短暂的,不具有稳固性,暂时你可能有一些感觉,但时间长了就没有了,甚至还可能变成痛苦。

明白以上这些道理,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所以,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应该普及一些佛教的知识。

当然,这并不需要以皈依为前提,不是一学佛就要成为佛教徒、出家人。但是,既然追求真理,就应该以广阔的胸怀,看看佛教是否揭示了人生真相。

如果它明明讲得很有道理,你却不承认,甚至一概排斥,那就不是智者的正确态度了。

总之,佛教的教育,是一种善的教育、一种真理的教育。佛教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确实不可缺少。

而且,若能通过佛教的引导,做任何一件事,不是只为了自己,还想去利益他人,这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也是非常崇高的一种境界!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相关文章

  • 学佛闻思:如何才是佛教徒?

    这是一个最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如果问者真正有兴趣,那么完整的回答就不能在晚餐的闲聊中完成,而太过概括性的答案又会导...

  • 【学佛随笔】第8期:谨遵师教行是最能令上师欢喜的供养(宋立华)

    宋立华,女,38岁,江苏人,心理咨询师。2018年3月加入闻思学处佛学会,目前在闻思学处4班学习。近期的学佛受益:...

  • 学佛的三个层次

    一位学佛多年的朋友问我,学佛的人如中途放弃,死后必入地狱,只因恶鬼乃罗刹转世,与佛教徒有宿仇,对佛教徒必以十倍报复...

  • 慈诚罗珠堪布访问美国期间微博分享

    西方佛教徒大多不太喜欢烧香拜佛,他们更看重打坐禅修。其实,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学佛。 ​​​ ...

  • 莲花与莲藕:通过经验自己而经验道

    音乐人:能说说你们的闻思修吗? 丹巴:信佛,信的不是神灵,是因果。学佛,学的不是迷信,是智慧。修佛,修的不是成仙,...

  • 《次第花开》听后感

    听写本书说实话不是为了学佛法,因为我不是一个佛教徒。可是听完后,有点明白学佛所说的解脱为何。 佛...

  • 根宋上师:不闻思不修行解脱无门

    对于佛教徒来说,闻思修行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不闻思不修行的人,在末法时期想解脱,那真是难于上青天。 ...

  • 如何才是佛教徒

    非佛教徒也许会不经意地问道:“如何才是佛教徒?”这是一个最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如果问者真正有兴趣,那么完整的回答就不...

  • 释圣影老师给佛学初学者的忠告

    很多学佛人,学佛后什么都不管了,家庭不管,工作不做,该尽的责任也不尽,好像这样子才是学佛、才是解脱,这种现象在初学...

  • 佛教

    学佛,做人,这是第一步,那好人的标准来学佛,现在不要形式,现在讲的形式很多,比如说拿上个念珠就是佛教徒,宣扬 这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佛闻思:如何才是佛教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be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