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警惕,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科技难民

警惕,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科技难民

作者: 周航营长 | 来源:发表于2018-03-08 20:28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与好友聊天,他提到一种现象,自己身边的那些博士生,想的不是承担更多的国家责任,而只是想着找一个事业单位,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

    本来这只是某些人的选择,并没有什么不妥。不过细聊之后,一名博士生能够在三四线城市,找一份每个月挣5000块的“一眼晚年”的安稳工作,还算是好的,更有博士生,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这种担心已经变成焦虑,焦虑又升级为抑郁症。

    朋友自嘲式的给他们取了个名字:科技难民。

    科技难民,我哥也给说过类似的故事。他的大学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担心找不到工作,就考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担心找不到工作又考了博士。现在博士快要毕业,还是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而且这份找不到工作的担心,不因为博士毕业而缓解,甚至加重。

    因为在这位同学读研究生,读博士的期间,其他本科毕业后就工作的同学,陆陆续续的都买房,买车,成家立业。但是他自己,博士毕业,这些都还没有。更令人沮丧的是,在过去几年,不仅是一线房价飞涨,而且,二线,三线城市的房价也都涨上了天。可谓是,内外交困,怎能不焦虑?

    博士生焦虑,国家也焦虑。一边是想着找一份“一眼晚年”的工作,享受自己奋斗多年的成果。一边是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培养一名高科技人才,希望他们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曾经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向往事业单位,那种“一眼晚年”的工作?我觉得那种工作也没有什么值得年轻人去追求的呀?最重要的,我没有觉得那些铁饭碗到现在有多铁呀?

    这个困惑,直到上次回西安的时候,体会到“公司(单位)是家”这句话,我才真正的理解,一个人追求的稳定工作是怎样的一种稳定。

    上次回西安,机缘巧合下,我见到了大学时候的几位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聊到她们年轻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

    从职称上,她们现在都是教授。从阶层上讲,60年代的人,不要说上大学,就是识字,都非常了不起,因此称她们是那个时代精英,一点都不为过。

    从宏观上看,她们这一代精英,享受了中国发展的红利。

    物质上的爆发,不说其他,只要在城市里面有几套房子,到现在不说财富自由,也称得上中产了。物质上的福利,我们也有,至少我们这代人没有挨过饿。

    但是另一种福利,是他们那一代人所独有的。那就是能够把公司(单位)当作家,能够在一家公司工作一生。

    为什么说这个福利是他们这代人独有的,因为即使是后来进入体制的人,进入这些公司的人,也不可能享受到他们这一代人体会到那种单位是家的温馨感受。

    要理解这一点,一定要回到那时候的社会环境。在70,80年代的时候,社会基础设施太不发达,没有高铁,没有空调火车,公交线路也基本不健全。更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这些娱乐通讯设备。街道上,好的饭店都没有,KTV,大的购物商城也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大到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小到想要吃一顿好的,都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唯有通过单位,通过公司,通过集体才能够让一个人的欲望得到满足。

    老师给我们讲了,她们年轻时候旅游的场景。由于交通不发达,可是却很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每年学校组织的郊游,旅游,肯定是不能够错过。

    有一次,学校组织她们去山西旅游。交通工具是校车,大家都是第一次到那里,包括司机都不认识路,再加上没有导航,结果走在了一条山道上,他们迷路了。

    当时情况是,大夏天,在山路上,没有手机,车上没有空调。车上不仅有成人,还有她们怀里,不会走路的孩子(听到怀里的孩子,你能够想象一下,出去一趟在她们看来是多么宝贵的机会)。

    幸运的是,她们不久之后遇到了一辆拉煤车,他们就跟着那样拉煤车一直走。不幸的是,在夏日,前面的煤粉末顺风飘到他们车里面,关上窗户,太热。不关窗户,他们就都变黑脸。总之,等到好不容易找到了住的地方,他们一车人足足洗了几大盆水,才恢复了人样。

    到此你就能够感受到,对于那个年代的人,如果在一个公司工作,不仅意味着大家工作在一起,还意味着,吃饭在一起,旅游在一起,出差在一起,娱乐在一起,住在在一起(住在单位家属楼)。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你不说,大家也会觉得公司就是家。

    思绪回到那个时代,你也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公司,单位不只是上班的地方,而是家的延伸。这才是单位(公司)是家的本来模样。

    现在呢?社会给个人赋能太多,吃饭有酒店,旅游有各种网站,娱乐更是满目玲琅,单位分房也逐渐消失。公司,单位,逐渐的变成了只是上班地方。所以对应的职场法则也从,公司是家变成了同事无朋友。

    这才是那一带人,最大的福利,能够在公司里面享受到家的安稳。对于那一代人,进入一家公司,到了一家单位不仅永远有工资不会失业,公司还把你的生活,家庭,孩子教育问题都解决了。

    这也成了我们这代人一大悲哀,成长的阶段,父母,学校,社会总在向我们展示那种稳定生活的美好。

    可是真正在我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发现,那有什么稳定的工作?那有什么公司是家?那些所谓的稳定工作,要么只剩下空壳,要么早已经人满为患。

    现在的博士们,在大一的时候,觉得自己研究生就能够找到安稳的工作。但是等到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发现唯有博士才能够找到安稳的工作。等到博士毕业,才发现,当年那些工作安稳的单位要么不招新人,要么工资低到想一下就觉得对不起自己多年的付出,好不心酸。

    在时代面前,有些博士生,不幸成为科技难民。

    科技难民的困难不在于时代抛弃了他们,而是他们还活在过去的时代,想要拒绝这个时代。

    他们就像是一群,在周围人都用智能机的时候,硬是要选择诺基亚的功能机的人。不仅如此,他们还总是抱怨,现在的功能机怎么这样少,甚至有的人还对智能机指指点点,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对。

    在这种时候,唯有改变自己的思维惯性,才能够让自己破局而出。

    改变思维,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点。而决定这个点价值的不仅是这个点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所在的线,面,体的价值。

    举个例子,有一对双胞胎,在2010年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腾讯,一个进入报社。

    7年之后,去腾讯的那位已经是年薪百万,而且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投资人也在挖他,只要出来创业就给钱。去报社的那位,因为报社沉沦了,他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有了,一切都需要重来。

    这里不是说双胞胎的素质或者能力有多大差异,也不是说他们分别跟随的领导的能力或者个人操守有问题。核心问题是这两个人,两家单位所附着的经济体,一个在快速崛起,一个在快速崩溃。

    其实我们都有体会,努力工作的工资收益,远远不如2013年以前买了腾讯的股票,如果你10年用10万块钱买了腾讯的股票,这10年你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够赚1000万。或者不论是谁,2010年以前买了北上广的房子,现在就财富自由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再努力工作,你还是一个点。一个月或一年的工资,只是一个点的努力成果。但是腾讯股票与北上广房子的收益,是因为这个点附着于一个快速崛起的经济体,这是一个线性周期的结果。

    点不如线,线不如面,面不如体。有了点线面体的概念,你才能够对自己选择,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你才会清晰的认识到,选择回三四线的老家,你可能享受不了那么多,国家发展,城市发展带给你的红利。

    有一个非常误导大众的观点,一线城市房价太高,在那里买不了房子,永远也无法安稳的生活还是回家乡发展吧。

    这个观点至少有三个问题:

    1.幸福的,安稳的生活,不一定需要自己买房子。

    比如李笑来,那么有钱了,不也是租房子住吗?他的想法就是,我每年只要用几千万的房价,赚几十万的别墅房租不就行了吗?如果可以,这别墅不就是白住了吗?

    在这里,我并不是反对买房子,只是想说明,来一线城市,不是为了在这里买房子。也想说明,没有房子,在这里也能够生活。

    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不是好生活的充分必要条件。我想你肯定见过那些,有房有车,有安稳工作,还经常吵架的夫妻。

    2.一线城市房子,只是价高,却不代表你终其一生买不起。

    房价高,不是谁故意为之,而是市场规律。

    既然是市场规律,那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借用市场规律让自己的成长速度快于房价的增长呢?如果你的成长比房价的成长速度快,你不就能够买得起了吗?

    北京的房子这么贵,可是那一套是无主的呢?拥有这些房子的人,没有人是靠坑门拐骗,拥有房子的吧?

    如果他们能光明正大的在这里拥有自己的房子,为什么你就不行呢?

    3.选择回小县城,你想过下一代吗?

    我是从四线城市,通过高考,到了二线城市,之后又辗转好不容易来到北京。

    我曾经也想过回家乡甚至是到距离家乡最近的二线城市发展,不过当时想到,如果回去,我的下一代人会怎样?

    答案是肯定的,他们会沿着我的当初走过的路,拼命学习,玩命考试,奋斗到大学。大学之后又要面临选择。

    如果他们选择回家乡,那我们到底是在奋斗什么?奋斗来,奋斗去,不都是死循环了吗?从家乡开始奋斗,考试,上大学,回家乡;开始奋斗,开始,……

    又想到,既然来大城市打拼的是每个家族的人都肯定要面临的宿命,那为什么我不去承担这份宿命呢?

    父母总说要给孩子,自己能给到的最好的,那什么才是自己能够给到孩子的最好的呢?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度过一生,还是奋力拼搏,让他们站到自己的肩膀上去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呢?

    对于一个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如果我们等待别人从外打破,那么注定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我们尝试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我们会发现自已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为什么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呢,因为我们缺乏的一种执行力,我们总是期望获得一劳永逸的技巧和套路,期待一份安稳的工作,却忘了我们当初起航时的梦想。

    毅之曰:不要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们还有自己的使命要去完成,没时间帮你实现你的愿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警惕,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科技难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fu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