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玩的历史
03丨中国历史的时空坐标与商周之变

03丨中国历史的时空坐标与商周之变

作者: 6712e55b589f | 来源:发表于2018-10-04 12:58 被阅读57次

    文/施展《中国史纲50讲》

    …………转载自得到APP大师课…………

    这一讲开始对中国历史的具体讨论。咱们会从中国历史开端处,一直讲到当下。

    这几千年的历史并不是个流水账,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一套重要的时空坐标。

    四个时间坐标点

    先说时间坐标,中国历史发生过几次重要的转型,这些转型推动着中国历史向前的发展。

    第一个转型,是商周之变,就是从商朝到周朝的转型。

    这次转型之后,我们开始有了“中国”这个概念,中华文明当中最初的普世主义理想开始出现了。

    第二个转型,周秦之变,就是从周朝到秦朝的转型。

    这次转型,让中原从分封割据的局面进入到大一统的局面,中国历史也开始超越于中原之上,中原与草原的相互塑造和对抗开始成为中国历史的大脉络。

    第三个转型,唐宋之变,就是从唐朝到宋朝的转型。

    这次转型,让中国的社会结构从豪族社会进入到平民社会,此后中国历史再无长期的分裂,大一统开始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

    在先秦之后,中国的文化在宋朝迎来了又一次大爆发,有些西方学者甚至称这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这次文化爆发,不仅决定了此后将近一千年的中国文化气质,也决定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其他儒教国家的文化气质。

    第四个转型,就是清朝末期开始的古今之变,中国开始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艰难转型。

    这个过程带来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历史过程,转型过程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还未完成。

    五个空间坐标点

    时间和空间加在一块,才是完整的历史。

    所以,说完了时间坐标,再来看看空间坐标,那就是上一讲曾经提到过的草原、中原、海洋、西域、高原。

    这几个大的空间,彼此之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以至于脱离开一方就完全解释不了另一方,所以它们加在一块构成一个体系。

    所谓的中国历史,就是这个体系的演化史。

    就空间坐标来说,这里面的主线是草原、中原、海洋这三大空间的关系;副线是由西域和高原这两个空间构成,副线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影响着主线的发展过程。

    主线也有个演化的逻辑:

    简单说, 在古代历史上,我们会主要探讨草原和中原的关系,因为草原和中原之间的博弈,带来了新秩序。

    你可以理解为在草原和中原之间不断生长出新帝国,所以草原和中原是一条秩序的“创生线”。

    中原和海洋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只是秩序的传播线,也就是海洋在古代只起到传播影响的作用,不负责创造;

    到了近现代历史上,就反过来了,海洋和中原的关系,成为新秩序的创生线。

    新的民族主义精神、组织力量都在海洋和中原的关系中展开。而中原和草原的关系,在这时候变成了新秩序的传播线。

    咱们这五十讲的课程,就是要把这个时空坐标系的演化过程给你展示出来,有了这样一种时空坐标系,你再看中国历史的时候,就比过去更容易找到感觉了。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在第一个大转型上,就是商周之变。下面来展开讲一下这个转型。

    什么是商周之变?

    商周之变,发展出了“中国”这个概念,也催生了中华文明最初的普世主义理想。这个得仔细解释下。

    先说“中国”概念。

    “中国”这个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就是在周朝,但跟今天的意思差别很大。

    周朝的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兴建了东都洛阳城,当时有个叫做“何”的贵族,这人铸了一件青铜器纪念这个事儿,1963年这个青铜器在陕西宝鸡被发现,今天称其为“何尊”。

    何尊的底部铸了一百多个字,里面提到,周武王说要“宅兹中国”,就是说要“住在‘中国’”,这是“中国”这个词的最早来源。复旦大学葛兆光老师有一本书叫做《宅兹中国》,专门就说过这个事。

    “宅兹中国”,“我要住在‘中国’”,这话啥意思呢?周天子你不就是住在中国的土地上吗?

    这就是我说的古代和现代的差别了。

    在现代,咱们对于“中国”这个词的理解,它是个国家的名字,指代着具体的土地。

    在古代,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央”,也就是全世界的中心。

    但是请注意,这个中心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而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

    什么叫文明意义上的中心呢?

    意思就是,文明和野蛮是不一样的,文明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方向。

    而啥叫文明,得有个标准:达到了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就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古人就管这种地方叫做“中国”。

    那么,周武王说要在那住的那个“中国”,在哪呢?或者说,他认为哪里才是达到了文明的最高水准的地方呢?就在今天的中原大地,河南一带;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地理范围逐渐扩大。

    所以,在古代历史上,如果有人谈到“中国”,不仅仅是指中原大地,更重要的是指,这里是文明水准最高的地方。 

    既然文明水准才是定义“中国”的标准,那么依照这个逻辑,“中国”也就并不必然是指今天咱们所说的中国这片土地了。

    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甲午海战之后,签署马关条约的时候,缔约双方在条约中得有称呼,大清这边自称“中国”,日本坚决不干,说你现在那么落后,哪里是什么中国,我才是中国呢。

    要注意,马关条约,这是1895年的事情,马上就进入20世纪了,东亚世界的人到了这会儿,还是从文明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啥叫“中国”呢。

    从马关条约这故事里还能看到啥呢?

    那就是,古代中国对于文明的理解,并不认为它是属于特定的哪一群人的,而是认为文明是属于所有人的,只不过是刚好我们中原这边的文明水准最高,所以你们别人应该向我看齐。

    但是原则上来说,文明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不专属于中原的人群。

    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另一个东西,中华文明的普世主义理想。

    “中国”概念是怎样生成的

    解释了“中国”概念和普世主义理想,再来说一下它们是怎样在商周之变当中生成的。

    这个和古人的天命观有关系了。古人非常重视天命,认为只有天命所归才能成为君主。

    商朝是由“商人”这个群体建立的,这个“商人”不是指做买卖的人,而是指商族。他们认为天命降于商人。

    那是啥意思呢?差不多可以理解成,商人才算是人,商人之外都不是人。为了让上天能够永远地保佑自己,商人会经常地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祀当中会大量用到活人做祭品。

    这些被献祭的人从哪来呢?

    从对外战争掠夺的羌人而来。当时所谓的羌人并不今天所说的羌族,而是生活在商王朝西部的、除了商朝人以外的所有人,包括后来推翻了商朝的周人,差不多都被称作羌人。

    可以看到,商人的这种天命观,绝对不是普世主义的,它就没打算建立一种“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的秩序,而是要努力维持住自己的优势地位,在他们看来,这样岁月就静好了。

    商人的这种天命观,肯定会受到羌人的抵抗。

    其中,周人是最主要的一支抵抗力量,他们逐渐组织了很多苦不堪言的羌人群体来反抗商朝。

    反抗的时候,在周人中间有过一个观念层面的争论,究竟天命是降于周人呢,还是天命降于周王?争论的结果是,天命降于周王。

    这个观念变化太重要了。初看上去,这似乎是把天命的载体变得狭隘了,实际上是把它变得普世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天命是降于周人,那就和此前降于商人的路数差不多,周人的岁月要想静好,就得时刻压制住所有不是周人的群体。

    这样的话,周人和商人征战,谁胜谁败就不好说了。因为,对其他羌人群体来说,打完这一仗,十有八九只不过换了个地方拿我们献祭,凭啥要跟你混啊?

    而如果天命是降于周王,则周王便是天下的共主,他不仅仅要为周人主持正义,而是要为全天下人主持正义,这是一种真正的普世主义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号令所有羌人,同心同德去打败商朝,甚至商朝的军队也会临阵倒戈,反商大业才得以成功。

    这才是封建社会

    推翻了商朝之后,周朝又是如何具体建立它的统治方式呢?那就是,分封制。

    周天子向下分封了他的大量亲戚和重臣,意图依靠他们形成的藩属诸侯国,来拱卫周王。这样一种政治统治形式就被称作“封建”,这种社会叫做封建社会。

    但是,咱们今天经常把中国从秦以后,到清朝的这段历史叫做封建社会,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封建”这个词最初出自《左传》,里面有句话叫做“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说分封亲信出去建立诸侯国,作为周朝王室领地的屏障。

    只有这种封土建邦、分封割据的状态,才叫做封建。

    西方历史中的 feudal 这个词,被我们译作“封建”,它所指的也是那样一种分封割据的状态。

    实际上, 中国从秦到清的这种帝国形态,并不是上面说的分封割据的状态,因为朝廷会在帝国内建立很多郡和县,现在学界一般称其为郡县制社会。

    这种形态在西方历史上没有过,也就没法找到某种西方概念来对应地翻译过来。

    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是,最高统治者是没有权力干涉诸侯国内部事务的,诸侯们确实是最高统治者的封臣,但某种意义上也像是个合伙人,都有比较强的独立性。

    周朝的时候就是这样,诸侯都承认周天子是最高权威,但周天子并不能管诸侯国内部的事情。

    周天子以及各个诸侯们各自发展,时间长了,有些诸侯的力量可能会变得比周天子还要大,人们就可能不太拿周天子的权威当回事了。

    周天子肯定感觉不痛快啊,要努力自救。

    怎么自救呢?

    周天子首先就从强化自己在直属领地内的权力做起,如果内部还搞不定,就不可能搞定外部了。

    做这个事情,最典型的是西周后期的周天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厉王。

    但是,要搞定内部,就意味着得打破过去的很多传统,那么人们就会指责周天子,你怎么能不顾传统,这么胡作非为呢?

    周厉王很恼火,索性规定,任何人都不许批评,谁敢废话就收拾谁!这留下了一句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会带来什么结果,你肯定知道了,周厉王被赶跑了,换了个周天子上来。

    新的周天子也没办法再树立权威了,所以又过了一代,周朝首都不得不从陕西的镐京迁到河南的洛阳,中国历史进入到东周时代,周天子的影响力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今日小结

    要理解中国,就得先理解中国的历史。

    而理解历史,需要先勾勒清楚一个时空坐标,这是讨论其他问题的一个基本参照系。

    而时空坐标的第一个坐标点,就是商周之变,从此有了“中国”这个概念,以及用这概念来表达的普世主义理想。

    周朝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封建社会,但周天子又逐渐衰落了。

    在周天子衰落之后,历史的主角就变成了那些诸侯。

    诸侯们彼此不断竞争,最终终结了中国的封建社会。这个历史过程,伴随着一系列重要的观念变化和制度变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变化成为可能。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讲的主要内容。

    【今日彦语】

    1.理解中国历史的四个时间坐标点:商周之变,秦汉之变,唐宋之变,古今之变。

    2.五个空间坐标点:中原,草原,海洋,西域,高原。主线是草原、中原、海洋这三大空间的关系;副线是由西域和高原这两个空间构成,副线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影响着主线的发展过程。主线也有个演化的逻辑:简单说, 在古代历史上,我们会主要探讨草原和中原的关系,因为草原和中原之间的博弈,带来了新秩序。你可以理解为在草原和中原之间不断生长出新帝国,所以草原和中原是一条秩序的“创生线”。而中原和海洋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只是秩序的传播线,也就是海洋在古代只起到传播影响的作用,不负责创造;到了近现代历史上,就反过来了,海洋和中原的关系,成为新秩序的创生线。新的民族主义精神、组织力量都在海洋和中原的关系中展开。而中原和草原的关系,在这时候变成了新秩序的传播线。

    3.“中国”即文明意义上的中心。文明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不专属于中原的人群。这正是中华文明的普世主义理想。

    4.秦汉之变,大范围的封建制已经结束,进入大一统的郡县制。

    2018100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3丨中国历史的时空坐标与商周之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ja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