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一直是人类难题。
我们来看看唐朝政府是如何给老人养老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101338/6a0dc17cb39461fe.png)
要是了解到这段历史,你会觉得他们是给力的令人喷饭。
招数1:配备保姆。
唐朝以法律方式保障老人的养老问题,规定给一定年龄老人安排保姆服侍其生活,这种角色叫“侍丁”,是唐朝陌生人陪护方式,也叫做给侍制度。后世认为这是社会化养老的鼻祖。唐玄宗时期规定男的75岁以上、妇女70岁以上的,各配置一名保姆。(天宝八年,唐玄宗曾下令:“天下百姓七十五以上,妇女七十以上,宜各给一人充侍。”)后来又逐步提高配置保姆人数,90岁的老人,配置两名保姆,要是活到100岁配置三名保姆。(开元二十五年,《户令》规定:“诸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一人,九十二人,百岁三人。)
正如现在搞点家政服务要挑三拣四的,保证质量,唐朝“侍丁”的选择是有标准的,官府规定,皆先尽子孙,次取亲邻,无近亲外取白丁者。”
“侍丁”要保证老人的赡养义务,也同时依照《唐律疏议》进行权利的保障。
比如,不用服劳役,可以免租,也可以在刑罚方面享受法律的赦免和通融,只要是给侍者,又不属于十恶不赦的死囚犯,有充分的给侍理由,可以请求皇帝恩准,缓期执行,养老问题与罪犯处罚相比,在唐朝官府的法律中,前者显得更加重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给侍制度的发展是中国敬老养老的一个重要阶段。
佩服先人。
这制度在宋朝因慈善机构雨后春笋般的出来,正式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招数2:赏赐物品和田地。
给老人进行物质赏赐这是有传统习惯的,统治者对老人的赏赐非常用心。皇帝即位、册立太子、立皇后、立皇太后、祭祀、改元、生辰、丰收等只要上级领导认为可以赏赐的就开始进行赏赐,一般会赏赐给老人布、肉、帛、绢、粟、酒、米、医药、拐杖、农耕用品“侍丁”“侍丁”等日常必需品。
此外,唐朝的均田法规定,老人和残疾人可以拥有四十亩田地,但是不需要交税,这在古代相当于一个老年地主公、地主婆。
招数3:赏赐官职。
有点搞不清唐朝统治者的脑回路,他们除了给老人物质奖励、配备保姆,还送官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提高老人的政治地位,也成为官府养老大政方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把这美其名曰为精神安慰,好些混了一辈子的文盲终于当上了官,为了不折腾地方和老人家,这些官员们只能享受虚职和头衔,而不能参与政务,没有实权。老人们在一起闲聊天,一般可以说,刺史大人,贵庚。太守,牙口还好哈。一群七老八十的老人家,在一起聊天,喜感满满。(据《册府元龟·卷五十五·帝王部·养老》记载:弘道元年(683年)二月,“大赦天下老人,百岁以上者扳授下州刺史,妇人板授郡君,九十以上者板授上州司马,妇人板授县君,八十以上板授县令,妇人量赐栗帛。睿宗太极元年正月藉田大赦,赐老人年九十以上板授下州刺史,绯衫牙笏,八十以上板授上州司马,绿衫木笏。)
家庭养老和官府养老承担了绝大部分工作任务,还有一个养老方式,社会保障养老——唐朝已成立了养老院,名字为“病坊”,专门收治无家可归和丧失劳动力的老人。
“病坊”的设立也经历从诞生、发展、被灭亡、再被重建的过程,在唐懿宗时期国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援助和管理,有执行人员、监督人员,从佛寺拓展到民间,从长安和洛阳发展到全国的其他州县,至此,这个社会保障机构成为普遍性的福利机构。
福利机构成长无法离开国家的监管。
同时,也说明了背靠大树好乘凉。
![](https://img.haomeiwen.com/i6101338/375400d4bbbf99a8.jpg)
本文为本账号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您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让专业的历史更加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加通俗,让通俗的内容更有深度,更多内容请关注本账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