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史历史
千古一役长平之战

千古一役长平之战

作者: 赤虎z | 来源:发表于2018-05-22 11:09 被阅读266次

    公元前475年,历史结束春秋五霸阶段,进入战国七雄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社会取得了重大发展,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为扩充领地,历代秦王经常兵出函谷关。于是“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列国诸侯采用苏秦的“合纵”战略联合抗秦,而秦国则采用张仪的“连横”之策进行化解。历史前进至公元前307年,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后,改宽袖为窄袖,弃战车行骑马,军事实力也突飞猛进。到战国后期,赵国已经成为秦国雄霸天下最强劲的对手。

    冯亭献地上党归赵

    时间之轮转动到公元前270年,范雎逃离魏国,入秦为相,他放眼天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秦昭王接受其主张,首先将战火烧到了三晋大地。公元前262年,秦军攻打韩国,野王沦陷,上党与外界的联系就此断绝。

    上党地处今山西省东南部,北达幽燕,南通伊洛,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韩桓惠王见上党已经成为一片绝地,迟早是秦国的囊中之物,极度恐慌,就想顺水推舟把上党献给秦国,以获得暂时的安宁。他一方面派阳城君出使秦国,说明求和的意愿;另一方面派韩阳前往上党,要求郡守靳黈提前准备交接事宜。靳黈怨秦,拒不受命。无奈之下,韩桓惠王派遣冯亭任上党郡守。然而冯亭一样痛恨秦国,不愿投降,他召集百姓商议说:“我们通往国都郑的道路已经断绝了,我们已经注定不能再当韩国的百姓了。现在秦国的军队一天天逼近,既然我们韩国自己不能救应,那我们还不如归附赵国。赵国如果接受了上党,秦国愤怒之下,必然举兵伐赵。赵国收到攻击,必然亲近韩国,到时候韩赵联手,就一定能够抵抗住秦军的攻击。”大家见冯亭说的在理,纷纷表示同意。商议已定,冯亭立即派人就归附之事和赵国进行了交涉。

    面对天上突然掉下来的馅儿饼,赵国一时不知道该不该接。说不要吧,毕竟是十七座城邑;说要吧,要是秦国恼怒来攻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年轻的赵孝成王无比纠结。于是他召集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开了个三人领导组会议。赵豹主张不接收上党,以免引火烧身;赵胜主张接收,理由是“此大利,不可失也”。最终,赵孝称王采纳了平原君的意见,派其前往上党办理交割手续,并封冯亭为华阳君。除此之外,还封赐太守万户的城邑三座,封赐各县县令千户的城邑三座,全部世袭罔替为侯,官吏百姓全部晋爵三级;对于能一如既往平安相处的官吏百姓,都赏赐黄金六斤。面对这样的封赏,冯亭留着泪不肯接见使者,他说:“我不愿处于三不义的境地:为国家守卫领土主权,不能拼死固守,这是一不义;国君要把上党归属秦国,我不听君命令,这是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土地而继续为官食禄,这是三不义呀!”

    ——手续交割完毕后,赵国立即派遣军队进驻,上党正式归入赵国版图。

    百里石城筑垒抗秦

    秦国本来已经把鸭子煮熟,正要张嘴大快朵颐,却见美味忽然到了别人的碗里。我大秦将士殊死拼搏,流血流汗攻下野王,好不容易把上党变成一块不能与外界联系的绝地,凭什么你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了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好吧,看我怎么收拾你!

    秦昭王震怒,命王龁为将攻打赵国。秦军由都城咸阳出发,经新田(今山西侯马)、翼城、沁水交界的乌岭关进入上党腹地。驻防在今天端氏、武安一带。

    闻听秦军来犯,赵孝成王急忙派遣廉颇为大将驻兵长平,镇抚百姓,以拒秦军。廉颇接令后,率兵从邯郸西上,经滏口陉(今河北磁县西北)西行过壶口关(今山西黎城东阳关)进入上党,又从这里折向西南,沿八谏水(今陶清河)、经八义村(今长治西南)、过故关(今高平东北),进入长平战区,再循小东仓河河谷,经金门镇(今高平东北店上村)到了长平。

    为抗击秦军,廉颇精心布置了三道防线,一是空仓岭防线,二是丹河防线,三是百里石长城防线:

    空仓岭防线,以空仓岭为中心,北至长子县西发鸠山,南至高平、沁水、晋城交界的吾神山一线,南北长约四十公里。同时,又构建了古寨、秦城二鄣城和军事要塞光狼城,互为犄角。

    丹河防线,是赵军纵深主体防线。以丹河为天然屏障,在河水东岸沿山构筑,从今高平北面的丹朱岭,经绝水、掘山、长平、永录、韩王山、三军、箭头、石门、围城、企甲院、店上、赵庄、大粮山,至高平、晋城交界的上、下城公。大粮山和韩王山是赵军的两个指挥中心,店上位于韩王山和大粮山之间,可作为中间联络站呼应南北,是丹河防线的南北交通孔道和重要关口。

    百里石长城防线,西起丹朱岭,向东经朗公山、羊头山、金泉山,一直到陵川与壶关交界的马鞍壑,蜿蜒曲折百余里。这条防线是关系上党乃至邯郸安危的最后一道巨防,如果此处被攻破,秦军就可直捣黄龙,兵临邯郸城下。

    棋盘已经铺就,棋子已经摆好。双方近百万人马东西对峙,旌旗蔽白日,马鸣风萧萧,烽火狼烟起,将士刀枪寒,空气中一片肃杀,大战一触即发。

    刀兵初见互有胜负

    这是一场动与静的较量。

    这是一场攻与守的厮杀。

    这是一场矛与盾的决战。

    公元前262年的一天,天空中传来一阵雷鸣般的鼓点,上百万人的呐喊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战争初期,双方交战,互有胜负。赵军侵犯了秦军的斥候兵,秦军的斥候兵斩杀了赵军的副将茄。不过终究还是秦军实力较强,攻破赵军的两个堡垒后,又俘虏了四个都尉,赵国损失了一些人马。

    见长平战事不利,赵孝成王急召楼昌和虞卿商量,说我军初战不利,都尉战死,我要卷甲赴敌与秦军决战,你们看怎么样?楼昌说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而虞卿则认为,只有联合的朋友多了,战场上把秦国打疼了,让秦昭王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谈判才有成功的可能性。他说:“楼昌主张求和,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是那样的话控制和谈的主动权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计一下,秦国的作战意图,是要击败我军呢,还是稍微打一下?”赵孝成王回答说:“秦国已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是想要大败我军。”虞卿说:“那么的话大王就应该听我的,派出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楚、魏两国想得到大王的贵重珍宝,一定接纳我们的使臣。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必定十分恐慌。这样,和谈才能进行。”然而,赵孝成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正确意见,和平阳君赵豹商议后,他派出使者郑朱到秦国活动。见秦国接纳了郑朱,他召见虞卿炫耀说:“我派平阳君到秦国求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你还不认为和谈能够成功吗?”虞卿回答:“和谈肯定不能成功,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在秦国了。郑朱是个显贵之人,他进入秦国,秦国必定会把郑朱求和之事广为宣传。楚、魏两国看到后,肯定不会援助我们。秦国一旦知道天下诸侯拒不救援赵国,就绝不可能答应启动谈判。”果不其然,范雎果然把郑朱来到秦国这件事大加宣扬,列国诸侯见赵国已经求和了,都不愿意支援赵国。谈判的希望彻底破裂。

    见赵国孤立无缘,上党秦军士气大振,趁热打铁突破了赵军第一道空仓岭防线,攻占了古寨、秦城二鄣城,夺取了军事要塞光狼城,占领了丹河以西大片土地,并在安贞堡设置了指挥部。——光狼城之名原本源自赵军,赵军认为秦军是虎狼之师,要表示自身杀虎屠狼的决心,所以取名为“光狼城”;秦军占领后觉得如此名称于己不利,又自诩兵强马壮,于是改名为“强营”。廉颇见秦军兵锋太过锐利,又考虑到对方劳师远征的实际情况,果断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率兵退守丹河以东,坚壁固守。战争由此进入相持阶段。

    大粮空仓秦赵斗法

    有道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秦军远道而来,远离关中大本营,粮草补给是一个大问题。《孙子兵法·作战篇》有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意思就是说,国家之所以会因为用兵而贫穷,是由于远道运输拖累了百姓。……部队长期在外作战,就应该要求速胜,如果打持久战就会消耗武器装备,挫伤士兵锐气,攻城就会就使战斗力耗尽,久而久之,就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王龁不是傻子,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多次向赵军挑战,希望速战速决。而廉颇老谋深算,早已算准对方会如此,更加坚定了以逸待劳、坚壁固守的决心,只是坚守,绝不出击。这不是胆怯害怕,而是最得当的战法。

    当年齐鲁长勺之战,曹刿也曾留下一句名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长平对峙,时间一长,秦军的士气果然一天天降了下去,再加上粮草的问题,军中颇有一些声音。

    老将廉颇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为进一步打击秦军的信心,他玩起了心理战。在大粮山开设府幕后,命令士兵把黄沙装入粮袋,络绎不绝地往山上运,并用席子围起来,伪装成一个个大粮仓,示意赵国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支撑个七年八年绝对是小菜一碟。秦军的探马回营后这般如此如此这般一说,军心大震。

    ——这就是廉颇“以黄沙代军粮”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空仓岭,原名老马岭,又叫乏马岭。东起大路山,北起山和背,南连吾神山,左深涧,右峭壁,峰高崖陡,地势险峻。原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此时却已经被秦军占领。

    廉颇在大粮山以沙代粮,广建粮仓,沉重地打击了秦军的士气。为了稳定军心,迷惑赵军,王龁苦思冥想出了一招。

    他命令士兵在老马岭上广建粮仓,意图告诉赵军,我这里大米白面也不少呢,还有不少南瓜豆角,支撑个八年九年也没问题,咱就耗耗。只不过他没有廉颇想得那么周到,没有用黄沙充军粮,而是建了一座座空荡荡的粮仓。然而纵是如此,赵军探马回报后,一些士兵也很恐慌。

    谁知王龁计策虽妙,天公却不作美。接下来,接连刮了几天大风,把秦军刚刚建起来的假粮仓吹得无影无踪。原来粮仓是空的啊,那我们还能撑到什么时候?不少秦军士兵大失所望。而赵军得知此讯,士气愈发激昂,更加坚定了与对手周旋下去的决心。高手较量,重在细节,也许王龁与廉颇相比差的就是——那么一点儿。

    从此,老马岭有了另一个称谓——空仓岭。

    丹河对垒秦行反间

    丹河天险,流水滔滔,这是廉颇构筑的第二道防线,也是不容有失的一道防线。虽然后面还有百里石长城,但那毕竟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被突破,秦军一路北上,邯郸就危险了。廉颇深知丹河防线责任重大,其名为第二道,实为第三道,不容有丝毫闪失。

    像这两年来的每一天一样。这天,秦军照例在营外叫战,赵军的免战牌依旧高高挂着。廉颇在深沟高垒内喝着小酒,吃着花生米,看着作战地图。任你骂爹损娘,满嘴喷粪,丝毫不为所动。

    “报告将军,秦军又在外面叫骂了,并且穿着妇人的衣服羞辱我军。”

    “不管他,传令下去,叫将士们时刻保持警惕。我军不出击,但是必须做好防守。防守也要注意警惕,不是躲着睡大觉,防止对方偷袭!”

    “可是大王三番五次下令我们出击,对我们早有不满,咱们这样是否合适?”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去吧!”

    “得令!”

    ……

    战事如果真这么发展下去,秦国撤军肯定是迟早的事。但是已经消耗了两年的钱粮,兼之冯亭献地打了自己的脸,秦昭王决不允许这场战争就这样结束。否则,我大秦的威严何在?我还如何震慑天下诸侯?还有谁会向我割地求和?不行,绝对不能就这样结束。

    “应侯,你怎么看长平战事?”秦昭王问。

    “大王,臣以为长平之事不宜再拖下去了。《孙子兵法》说:“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如今我军主力聚于长平,国内比较空虚,如果列国诸侯乘机向我本土进攻,那就坏了。所以,臣以为必须尽快打破这种僵局。而廉颇老谋深算,铁定是不会出击的,那么我们只能从赵国朝廷上下功夫了。臣以为可行反间之计,诱使赵军易将……”范雎回应。

    不久,有一个人携带千金离开了咸阳。

    不久,这个人出现在了邯郸。

    不久,赵孝成王听到一种言论,说秦国最忌讳、最害怕的不是廉颇,而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如果赵括是前线的统帅,秦军早就败了。赵孝成王本来已经不满廉颇一直守而不战,又恼怒他先前折损了许多军队,于是发了一道诏书,把廉颇撤回了邯郸,把赵括送上了前线。廉颇无奈之下,只得交出帅印,返回邯郸。

    离开大营后,廉颇放马慢行。路过一个村子的时候,发现有好多百姓跪在路边送别自己,他赶忙还礼。一下马才意识到,自己仍然头戴帅盔,身披铠甲,足蹬战靴。老将军百感交集,心想觉得自己既然已经卸职,就没有披挂的必要了,于是便把这三件铠甲脱下留在这里。人们为怀念这件事便把这个村叫“三甲村”。

    离开三甲,廉颇越走越不放心。他觉得赵括年青自大,经验不足,若轻率出击,必遭惨败。再加上沿途百姓和士兵的不断挽留,心理就犹豫了起来,一会儿觉得自己已经卸职,干脆走了吧;一会儿又觉得长平战事非同儿戏……是走,是留?他拿不定主意,在一个村边徘徊犹豫了好长时间,直到邯郸又发来一道诏书催他回朝,才哀叹一声离去。因此,百姓就把这个村叫“徘徊村”。

    虽然去意已定,但沿途百姓仍旧不断拦路乞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两年多以来,大家之所以能平安生活,全靠廉颇。他已经成为了百姓心中的保护神。廉颇对百姓也是有感情的,不忍再见到百姓伤悲。知道百姓认识自己乘坐的战马,于是他偷偷另外换了一匹普通马,这才得以离去。后来,他换马的村子就被叫做“换马村”。

    ——咸阳方面见计策成功,立即对主帅进行了调整,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并且下令:“如果谁敢泄漏武安君是我军主帅,定斩不赦!”一团场前所未有的战争乌云开始笼罩在长平上空。

    强营光狼白起围歼

    在这里我们先分别介绍一下赵括和白起:

    赵括,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从小学习兵法,研讨战略,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出其右。谈起战阵布设之道,有时候连他父亲都难不倒他。但赵奢并不认为他懂兵法,赵括的母亲问是什么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而括儿竟然说得那么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用了他,那么使赵国惨败的,就是括儿了。”等到赵括率领大军将要出发时,赵括的母亲曾上书,劝赵孝成王放弃让赵括做统帅的打算,但是被拒绝了。赵母说,那如果赵括打了败仗,你可不能株连我。赵孝成王说,好,假如真是那样,不牵连你就是。

    白起,精通兵法,深谙韬略,是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将。在他的生平中,几乎没有打过什么败仗,率领部队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官拜武安君,用兵如神,攻城略地、摧城拔寨好比探囊取物。由于武功太过显赫,山东六国闻其名而色变。——这也是秦国不让透漏白起为将的原因。其实遍寻当时天下,能抗衡白起的,除了廉颇还真找不出几个人来。

    赵括下车伊始,立即废除了廉颇坚壁固守的积极防御战略。他要和秦国针尖对麦毛,来一场硬碰硬,于是打开营门,率军倾巢出动,杀了出去。白起等的就是这一刻的,他将计就计,命令秦军佯装败逃。赵括见秦军败退,果然上当,摇旗呐喊,一路追杀,越过丹河,一直追到光狼城秦军壁垒前(一说是王降、王河、谷口村一线)。赵括杀到此处,发现此处不同前面,秦军异常凶猛,壁垒异常坚固,怎么也攻不进去。原来,这道壁垒是秦军的真正防线,白起的命令是,退到此处绝不再退,绝对不能让赵括越过雷池半步。——这道壁垒,犹如一道坚固的堤坝,把汹涌而至的赵军洪流挡在了前面。

    见赵军被堵住,白起秘密派出二万五千名骑兵顺端氏河,绕过长子,实施战略大迂回,来到了百里石长城的后面。攻下石长城并转而据为己有,从东面赵军背后进行包抄,堵死了赵军的后路。同时,又派出五千名骑兵从今天的高平、店上出发,顺小东仓河,直至故关,往来冲杀,把赵军一分为二,拦腰斩为两截。此时,秦军挂出了白起的帅旗,赵国将士一看武安君的旗号,万分震惊。

    赵括见前面攻不进去,后面又退不出去。只得下令筑垒坚守,以待援军。——战争的天平已经开始倒向秦国,战局进入了最紧要的关头。

    纸上谈兵赵括兵败

    闻听长平战事有变,赵军粮道受阻,秦昭王意识到这是改变国家命运的一战。胜,则得天下;败,则失九州。于是他亲自到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赐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壮丁,齐集长平,他要以倾国之力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

    公元前260年9月,此时赵军断粮已经四十六天了,军中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向齐国借粮,也被拒绝。见形势不妙,赵括将攻击秦军壁垒的部队分为四队,想分批突围出去,冲了四五次,却始终没法突破。于是他选拔了一批精锐士兵组成敢死队,亲自披挂上阵,想做最后的殊死一搏。不料冲出去没多久,空中飞来一支长箭,穿透了他的前胸后背。赵括跌落马下。主将一死,赵军群龙无首,再也无心恋战,足足四十万人全部投降了白起。

    对于投降的四十万赵军,是杀是留、是放归还是收编、亦或是采取其它方式处置,秦国军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虽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却始终未能形成最终决议。毕竟这是活生生的四十万人,谁也不敢为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埋单。

    四十万张嘴,多留一天就得多消耗一天的粮食;四十万个人,即使是赤手空拳,多留一天也就多了一天的变数。不能再拖下去了,在最后一次办公会议上,白起拍板说:“先前秦国已经攻陷了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意归附秦国,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恐怕后患无穷。”于是就精心布置了一个大骗局,将投降的赵兵全部杀害,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到邯郸报信。鲜红的血染红了清澈的丹河水,河水滚滚,愤怒南去,仿佛在呜咽、在哭泣、在喊冤,这里面包含着太多的冤屈。噩耗传来,赵国君民沉痛,朝野震惊,举国上下白幡飘动,哀鸣遍野。终此一役,秦国共坑杀赵军四十万,再加上战争中斩杀的五万,前后斩杀赵国将士四十五万人。

    当然,后面还有一些故事:

    秦军占领大粮山后,立即打开粮仓放粮,却发现麻袋里面都是黄沙,于是大呼上当,深深佩服廉颇的老谋深算。

    赵括纸上谈兵,葬送了四十万将士的生命。但他毕竟是为国家战死的,他没有逃避,没有推卸责任,纵然身处绝境,也从来没有想到过投降,从来没有后退过一步。他以自己年青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对国家的忠诚。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他的尸体偷回,葬在了南赵庄村北的二仙岭上。

    赵母由于与赵孝成王有言在先,并没有受到诛罚。

    冯亭看到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感觉无颜再见上党父老,于是拔剑自刎,慷慨就义。他死后,老百姓把他自刎之地取名为“义庄”,以示纪念。因为村东有一清凉山,山上有一清凉寺,又取清凉寺的“寺”和义庄的“义”合并,合称为“寺庄”。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就这样结束了,以一个沉重的结尾。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因为赵孝成王的听信谗言,因为“胡服骑射”敌不过“商鞅变法”,然而无论原因是什么,结局却是前所未有的惨痛。一个沉甸甸的四十五万,另多少后人为之扼腕、为之哀叹、为之沉思。

    在这里,我们再补叙一下廉颇将军,他后面的人生故事英雄而又凄凉:

    长平之战结束的次年,秦军乘势包围了邯郸。后来赵国靠着楚、魏的救援,一年之后才解除了危机。邯郸围解七年之后,燕国相国栗腹认为,赵国年富力强的人全都死在了长平,而孤幼尚未长大,如果发兵攻打可以得一杯羹。燕王采用了栗腹的计谋,举兵攻赵。廉颇奉命为将,率年幼赵兵大破燕军,并杀掉了栗腹。然后乘胜追击,围住了燕国的都城蓟,迫使燕王割了五座城池求和才退兵。见廉颇如此功绩,赵孝成王把尉文邑封给了廉颇,号“信平君”,代行相国职权。赵国百姓见老将军如此神勇,纷纷感叹当年若是廉颇守在长平该是多好。

    赵孝成王去世后,悼襄王继立,起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了魏国的大梁。后来赵国由于屡受秦国的窘困,打算再次重用廉颇,廉颇也希望重新为国效力。于是赵悼襄王派出一名使者前往魏国,意图观察一下廉颇是否尚可任用。廉颇见了赵使,特意当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饭后披坚执锐一跃上马,表示自己仍然健壮可用。孰料使者却收了廉颇仇家郭开的贿赂,回去和赵王说廉颇一顿饭的功夫就大解了三回。赵王一听,认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重用,就决定不再召他回国。而那边,老将军在魏国苦苦等候,终日望向北方,望穿重山,却始终不见赵使前来。

    赵国不辨真金,楚国却识璞玉。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后,暗中派人把老将军接到了郢都。然而廉颇做了楚将一直没有任何建树,他终日念叨着:“我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我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

    最后,一代名将空怀报国之恨,客死楚国寿春。

    长平之战遗址与永录尸骨坑

    波澜壮阔的长平之战结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场战争。就像最烈的野火掠过长平,历史的天平也在此倾斜。秦国一战定乾坤,站在了天平的胜极;而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回到争霸序列中来。然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只是一种未能以影像记录的形式,就像一阵狂风,吹过去就吹过去了,吹走了金戈铁马,吹走了鼓角争鸣,吹走了烽火狼烟,只留下一堆堆白骨在默默诉说着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历史风云变幻,长平沧海桑田,当年古战场的遗址在哪里?哪里才是当年鏖战的地方?哪里才是当年坑杀的地方?经过历代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我们可以如此定论:

    长平之战发生在今山西省高平市,遗址范围十分广阔。北起丹朱岭,南至米山镇,长30公里;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洪家沟、邢村,宽10公里,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重点保护区,是我省乃至全国保存最好的古战场大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人文景观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有50多处,许多地方与村庄的名字都有长平之战的烙印,如光狼城、古寨、秦城、安贞堡、上马游、下马游、谷口、围城、箭头、三军、企甲院、三甲、赵庄、王降、王何、徘徊等;特别是百里石长城、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遗址尚存,为研究长平之战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谷口,亦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2.5公里的山岭峡谷之中,四面环山、山高谷深,仅有一条河谷可供行走。相传当年白起就是在这里坑杀了四十万赵卒,所以名为“杀谷”。因为死者太过众多,每到夜半时分,当地百姓常闻有鬼哭之声响起,其哭声曰:“还我的头来,还我的头来。”所以此地又叫“哭头”。但谷口村却不是长平之战真正的杀谷所在地,赵括也不是在谷口被射杀的。那么,杀谷在何处?综合分析高平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地名村名、战争形势、陈兵位置、出土文物等诸多因素,从高平市城往北,到永录乡一带,包括王报、寺庄、箭头、围城、掘山、小会沟等地,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应是当年长平之战的主战场,也是赵军被坑杀的地方。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遗址内还常常有戈、矛、箭头、钱币等文物出土,填补了长平之战无实物例证的空白:1985年出土了秦半两近2万枚,1986年出土了赵国兵器戟一件,1988年出土了秦国兵器戈3件,箭头3个。而这些来自黄土下的实物中,最重要的就要数永录尸骨坑的累累白骨了。

    1995年5月12日,注定是值得铭记的一天。

    这天下午,62岁的永录村村民李珠孩与儿子李有军荷锄而行,来到将军岭下的自家梨园内,开始平整田地。

    五月的风光是美丽的,诗情画意的梨园内,两把锄头上下翻飞,奏着和谐的田园小曲,农人的生活平淡而又惬意。正刨得起劲,李珠孩的锄头忽然“叮”地响了一下,好像磕到了什么十分坚硬的东西。以为是一个姜疙瘩,他没有在意,于是又继续刨,“叮”地又是一下。有这么大的姜疙瘩?好奇心驱使他朝坚硬处不断地刨了起来。刨开不少土之后,一块石头渐渐从土中显露了出来。老人俯身去搬,无奈石头很大,好像嵌在地里面一样,纹丝不动。于是他招呼儿子帮忙。19岁的李有军见石头太大,提议隔过去,先弄别的地方。

    “真是个懒鬼,就知道吃!”李珠孩无奈地骂了一声。只得抡起锄头独自刨了起来。谁知,就是这一刨,刨出了一个沉甸甸的四十万,刨出了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场大战,刨出了一段尘封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节尸骨出现在了他的锄头下!再往深刨,石头周围形成了一个不大的土坑,一具、两具、三具……越来越多的尸骨出现了。这些尸骨叠压交错,形态各异,以各种不能言说的姿态交织在一起,他不能想象人怎么能死成这种模样!特别是眼前的一具还算完整的尸骨,更是让他惊恐不已。只见一枚生锈的箭头,深深地嵌在这幅尸骨的头上与腿上,旁边还散落着一串长满铜绿的刀币和一些箭头、带钩等。“这分明是一个尸骨堆!”19岁的李有军也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

    以前,李珠孩曾听说永录村周围发现过文物,也曾见有人刨出过刀币和箭头,据说还挺值钱,但没想到在自家梨园里也刨出了稀罕物。他虽然一阵激动,却并没有产生据为己有的念头,回家后与妹夫田贵生一商量,立即带着拾获的刀币和箭头敲开了高平市文物部门的门。

    ……

    1995年10月份,山西省考古所、晋城市文化局、高平市文博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齐聚永录村,一场挖掘惨痛历史的考古行动——长平之战遗址考古发掘活动拉开了序幕。

    开始的几天,考古队员们细心地将表层的土一层层地剥离、清理后,在发现尸骨的土坑内插了不少白色的木牌。又经过几昼夜的发掘,一个长11米、宽5米、深1.2米的尸骨坑被挖开了,坑边竖起一块白色木牌:“将军岭一号尸骨坑”。但见坑内的尸骨毫无规律地层层叠压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仰面问天,有的俯身吻地,有的侧身而卧,有的身首离异,有的头部还有钝器、刃器、石块留下的创伤,触目惊心。除此之外,考古队员还整理出了刀币17枚、铜镞2件、铜带钩1件、铁带钩1件、铁簪1件、陶盆口沿残片1件。

    一个月后,“一号坑”上层尸骨大部分都已清理完毕。仅在这层,考古人员就挖掘出头盖骨60多个。专家推测,此坑所埋赵军官兵尸体至少超过百具。与此同时,在“一号坑”西侧,考古人员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射线测定法,探测到还有一个宽3至4米、长55米的大尸骨坑,这就是“将军岭二号尸骨坑”。专家分析,“一号坑”及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根据地形来看,不像是当年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据推测,应该是这么一种情形:当年,秦军将赵国战俘尸体抛入沟内,再填上一层黄土加以掩盖。经过两千多年的风沙掩埋,沧海桑田,这些尸骨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如今,他们终于重见天日。    最后,专家定论:永录尸骨坑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原始、最完好、规模最大,并最具有文物价值的长平之战古战场尸骨坑遗址。它的发掘,是山西考古工作的重要成就,有力地印证了长平之战秦军屠杀赵国战俘的历史事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史学家的极大重视,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首次发掘结束后,为了不让尸骨风化,考古人员将“一号坑”原地封存。如此有价值的遗址必须让可靠的人守护,文物部门想到了李珠孩,希望他能来做这个工作。老人痛快地答应了,他在“一号坑”不远处搭起一个简陋的小棚子,伴着两千年前的无数亡灵,开始了独居山野的守护。而这一呆,就是八年,直到2003年9月,长平古战场永录遗址展示厅落成面世。

    2005年,经过两年修缮,展厅新增了大量长平之战的历史记载和有关文字图片,并运用声光电设备再现了两千年以前的战争场景。

    2014年,高平市委、市政府对长平之战纪念馆进行了全面修缮。纪念馆以尸骨坑、出土文物、历史图片为主,辅以场景、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现代化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和介绍了长平之战的始末。

    白起与烧豆腐

    两条板凳、一个箩筐、一口铁锅,再加一炉明火,大街上随便找个地方,也不要太大,二三平米即可开张。行人走过路过,多会坐下来吃几块,也不是太贵,一块儿也就几毛钱,吃完就走。——这就是独具长平风情的“烧豆腐”。自古以来,“市人担而卖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烧豆腐,名字虽然平淡无奇,背后的故事却是山一般的沉重。而这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秦国武安君,人称“人屠”的白起。

    白起,秦国郿县人,一生戎马,终生为秦昭王提供优质的军事服务。其人用兵如神,武功显赫,指挥大规模战役十余起,无一败绩,且多为大胜:

    秦昭王十四年,官升左更,领兵攻打韩、魏,大战于伊阙山,斩获敌首二十四万,俘虏大将公孙喜,攻陷城池五座。升为国尉后,又渡过黄河攻占了韩国安邑以东到干河的土地。

    十五年,官拜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领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二十八年,率兵攻打楚国,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

    二十九年,攻陷楚都郢,烧毁夷陵后,挥师东进,到达竟陵,迫使楚王逃离都城,避难陈国。秦国把郢城作为了自己的南郡。

    三十四年,于华阳大破魏国,魏将芒卯败逃,掳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水淹赵卒二万人。

    四十三年,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以上只是白起参加的一部分战役,不是全部。但仅从这些战役的“杀敌数”与“破城数”两项主要作战指标来看,白起都超额完成了序时进度。他带兵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攻城略地,犹如摧枯拉朽;杀伤人命,好似砍伐草芥。多次大战都斩首数万乃至数十万,令山东六国闻名而色变。然而,真正让他名扬天下,也遗臭万年的并不是以上这些已经足够辉煌的战役,而是发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之间的那场战争——长平之战。这场战争,打破了中国历史的平衡,为秦国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长平鏖战,秦军大胜,赵军惨败。最终,白起下令把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全部杀害,彻底伤了赵国的元气。经当时的权威部门统计,此役,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战斗中斩杀五万,共夺去了四十五万赵国将士的生命,“人屠”之称谓,实至名归。

    长平之战结束了,秦国走上了独霸天下之路,而赵国则从此沉沦。然而,赵国老百姓心里有坎,他们不能原谅白起,不能原谅他惨绝人寰的屠戮。为了诅咒白起,祭奠被坑杀的亡灵,他们就发明了一种寓意深刻、风味独特的小吃——“烧豆腐”。

    烧豆腐,又名白起肉,以豆腐为主要原料,配以姜、蒜、豆腐渣,细腻洁白,凝固坚硬,素淡辛香,清气爽口。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定的寓意:先是把做好的豆腐,切成大约一寸见方,三分厚的四方块,豆腐比作是白起身上的肉,切成小块比喻把白起千刀万剐;千刀万剐仍旧难解心头恨,于是就把切好的豆腐块放在大火上烤,把豆腐的一面烤黄,叫做烤白起;至此,仍不解恨,再把烤好的豆腐放在锅里煮,煮得热气腾腾,这叫“煮白起”;然后,蘸上由蒜泥、姜汁、香油、豆腐渣配制而成的调味品吃,比喻吃白起的脑浆。

    吃脑浆,不是吧?当然,阁下莫要太过认真了。今天吃烧豆腐,人们更多把它当做一种美食来对待,并没有说真就那么咬牙切齿。其实,如果站到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白起坑赵对推动天下统一是有正面作用的,但站在人性道德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太过残忍了,绝对是心狠手辣惨绝人寰。白起最终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当秦昭王赐他在杜邮自尽时,他站在长长的古道上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么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却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杀害了,白起何罪之有?白起获罪于天哪!”言毕,挥剑自首,血溅数步,一代战神就此陨落。可见,长平坑杀其实也是白起的一个心结。

    闲言少叙,咱们言归正传。烧豆腐问世之后,凡来高平者,无论官员商人、还是士兵布衣,无论职位高低,还是贫富贵贱,都要尝尝这种风味独特的美食。当年打小日本,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司令员率八路军途径高平时,当地群众家家户户都制作烧豆腐慰问子弟兵,成为一段佳话。时至今日,烧豆腐仍然是高平百姓最喜爱的一种美食。

    《史记》论长平之战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按体例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共130篇,洋洋洒洒52万余字,详细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及帝王将相、儒林游侠、娼优医卜等各类人物的生平故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史学巨著,而且是一部成功的传记文学明珠。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

    司马迁生于史学世家,10岁即诵“古文”,博通典籍、善于诗赋,精于散文。20岁开始远行,遍游长江、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及长城内外,还曾奉使于西南,侍从汉武帝巡游各地。他每到一处,都要调查走访,搜集资料,了解当地风俗,为日后修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官升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记事、图书、档案等工作,曾参与修订《太初历》。42岁时,承父遗志,开始著述《史记》。47岁时,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被施以宫刑。三年后出狱,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愤著述。55岁时,终于完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旷世巨著。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中最为惨烈的一场大战,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场大战。这么一场大战,留存下来的史料其实并不多。虽然《吕氏春秋》、《战国策》、《新序》、《水经注》、《资治通鉴》等典籍中都有记载,但记载并不详细。有专家推测说是毁在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一把大火里了,这且有待考证。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载,《史记》最为可靠。因为司马迁著述《史记》的时间,距离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仅仅相差100多年,最多三代人即可口耳相传下来,可信度还是非常强的。《战国策》等记载虽然稍微详细些,但成书年代都较《史记》为晚,其论述都是借助《史记》得来的。当然,《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早于《史记》,然其记载太过简略,仅仅就是一句“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并无实际参考价值。

    所以,研究长平之战,《史记》是最详细、最可信的史料。

    翻开这部如椽巨著,我们可以在诸多篇章中找到长平之战。比如:

    《秦本纪》从秦国的角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赵世家》从赵国的角度讲述了冯亭献上党,赵王与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商议是否接受之事。关于战争结果,也有表述:“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田敬仲完世家》站在齐国的角度,讲述赵国向齐国借粮,却被齐国拒绝的事情,并指出“秦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遂围邯郸”。

    《韩世家》立足韩国,介绍了冯亭献上党的事情,其言曰:“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又言:“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馀万于长平。”

    《平原君虞卿列传》讲述了大战初期,赵国失利,赵孝成王欲向秦国求和,向楼昌和虞卿征求求和方式的事情。最终,赵孝成王没有听取虞卿联络齐楚、以威慑促和谈的正确意见,最终有了后面的一败涂地。

    《范雎蔡泽列传》简单介绍了秦国行驶反间计,迫使赵国易将的故事。

    《六国年表》则从历史年表的角度,简要指出“白起破括四十五万”。

    以上只是《史记》中一些次要章节的论述,我们姑且不论。下面来看两篇最重要的论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白起王翦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从“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切入,重点讲述了战争相持阶段,秦国派人到赵国行驶反间计,使赵国撤下廉颇、换将赵括之事,并花费一定篇幅讲述了赵母谏言,赵王不采纳之事。最终指出,“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白起王翦列传》可以说是站在军事角度介绍长平之战最详细的史料了。司马迁从秦国攻打韩国野王、冯亭归赵说起,详细讲述了廉颇坚壁固守、范雎派人行反间计、赵军易将的史实。对于赵括如何贸然出击、秦军如何诱敌深入、白起如何派遣奇兵堵绝后路,中间切割、断绝粮道等细节,更有详细介绍,是研究长平之战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战术运用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到这么一句,“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其实,以上篇章中曾多次说到了类似“四十余万尽杀之”的字样,这说明当年秦国确实在长平杀害了四十万赵军。而关于坑杀,历来众说纷纭,人们多认为是秦军一夜之间挖了一个能容纳四十万人的“大坑”或多个“小坑”,把四十万赵军推下去活埋了。这是不可信的。试想,足足四十万人哪,这得多大一个坑?就是用现代化的挖掘机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吧?还有,眼见着自己的父兄被一个个活埋,其它的赵军就不会反抗?即使赤手空拳那也是四十万人呀,拼起命来秦国也应该会忌惮的。

    司马迁在《白起王翦列传》中提到,“乃挟诈而尽阬杀之”。且注意这么两个字眼:“挟诈”、“阬”。注意,是“阬”,而不是“坑”。“阬”,欺骗的意思。白起在杜邮自尽的时候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所以,应该是这么一种情况,秦军设计欺骗了赵国士兵,把他们全部杀死以后,再用土掩埋了起来。而埋尸骨的坑,也不是挖出来的,应该是找到一块天然的谷地,把尸首抛下去,再覆以黄土,掩埋了起来。只是两千年来风吹黄沙,雨打山崖,泥流涌动,沧海桑田,一些地方早已不再是曾经模样。

    关于秦国屠杀四十万赵军,司马迁在《史记》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只是一直没有实物佐证,直到永录尸骨坑的问世。那是两千年后的一天,一位姓李的老人在平整田地时,一锄头刨下去,刨出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杀戮,刨出了一个尘封了两千年的历史,直接有力地印证了《史记》的记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星云_fighting:受教啦,写的很好!!
      • 俯仰云河:很全面的典故收集,甚至听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民间故事,学习了,不过有很多地方多为道听途说,其缘由很可能是后世的穿凿附会,实不足取信,行文缺乏主观分析,细读之下所引用的内容也多有矛盾,如有兴趣,愿共同斟酌。
        赤虎z:@俯仰云河 我就是长平本地人,这些都有事实根据。想请问一下,廉颇曾兵十万,还有四卫,走河运这些在哪些史料上可以看到,我想搜集下 😊
        俯仰云河:@虬髯客s 王齕和廉颇的交锋写的不对,廉颇不是互有胜负的主动守势,是在失去二章四卫之后采取的被动防御,廉颇在第二次增兵前一共十万人左右,扣去辅军编制,可能都不到十个卫,四卫就是小一半的伤亡,所以廉颇不是在游刃有余的防守,而是迫于无奈的战略收缩。
        另外一点粮食问题,秦军的粮食储备高于赵军,运输损耗低于赵国,这点可以看地图,当时秦国产粮区两大块,都可以走河运,直接到侯马䋲池一带,而赵国从邯郸到上党则是要走太行山路,春秋的不靠水文运输的运力损耗是相当大的,所以注定了赵国粮食耗不起,这点从史料里有两点可以佐证,一是秦军在长平打了两年到三年,胜了之后增兵继续打了邯郸包围战,又打了两年,所以至少能保证四十万部队吃四年的粮草,不可能在第一年王齕就缺粮。第二点就是空仓岭的典故,廉颇如果军中不缺粮,他何必故弄玄虚呢,直接堆满山的粮食,或者顿顿发足粮,军心又怎么会不稳,所以从侧面看,廉颇这么作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是一样的,是因为没粮作出的无奈之举。
        第三点,就是廉颇留下来的那几个村的典故,明显是后人穿凿附会的,倒推历史的痕迹太明显了。
        赤虎z:@俯仰云河 多谢指正,这个并非道听途说
      • 独山一奋青:如果无法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环境,不考虑综合国力,以及曾经的历史,只能说史书白读了
      • bj2046:大气,全面,还穿插着村名和烧豆腐的故事,👍👍。厉害👏👏👏
        bj2046:@神鬼书生 厉害👏,期待更多的文章。
        赤虎z:@bj2046 谢谢,我就是长平本地人,此文已于几年前收入山西省委宣传部主编的《三晋史话》

      本文标题:千古一役长平之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lh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