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读课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以<雨的四季>为例》我的读书笔记之

《自读课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以<雨的四季>为例》我的读书笔记之

作者: 夜阑如风 | 来源:发表于2021-09-09 09:29 被阅读0次

通过“三‘结合’”,解决“自读课文读什么”的问题

在了解了“自读课”的性质之后,我们自然需要明确“自读课文”到底读什么?怎么读?这是“自读课”要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

“读什么”,我们可通过三条路径来确定。

路径一:结合教材和《作业本》

我跟学生说:“请大家仔细看教材和《作业本》,你能不能从中发现《雨的四季》的学习重点?大家在谈的时候要有归类思维,还要有理有据。”

学生开始再一次翻开教材和《作业本》,以下是学生的发现:

1.这篇散文的语言值得细品。理由如下:①教材P11页的第一处“批注”就是针对这篇文章精准的语言的;②教材“阅读提示”也是要我们关注这篇文章优美的语言;③《作业本》中很多题目的设计都是针对语言的,如“学习任务二”就是对语言的关注。

2.需要了解雨在四季的不同特点。理由如下:①教材P11页的第一处“批注”其实也是要引导我们通过语言关注“春雨”和“夏雨”的不同特点;②教材“阅读提示”中提到了“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其实也是告诉我们,要关注雨的特点;③《作业本》中“学习任务一”中的第2小题就是要求仿照“春雨”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夏、秋、冬三季雨的不同之处;③《作业本》“学习任务二”中第4小题题干中也提到了“不同作家笔下的雨各不相同”,而且在分析这些不同作家写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时候,必须得结合“雨的特点”。

3.需要把握作者对雨的情感。理由如下:①教材中最后三个批注其实都是跟作者的情感有关的;②“阅读提示”中也说到了“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丽,分外灵动”,这里的“感情”就是作家的感情;③《作业本》各大学习任务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对作家情感的分析,就如“学习任务三”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习任务四”也要求写作的时候把情感恰当地寄寓在“雨”中。

“语言”“特点”“情感”,这便是学生根据教材和《作业本》获知的《雨的四季》的阅读重点,我在黑板上板书了这三个关键词。并告诉他们,关注教材和《作业本》,了解编者意图,是我们解决“自读课文读什么”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发现《作业本》开头的那个《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其实就已经告诉我们《雨的四季》的学习重点了。你看,这四个学习任务分别要求我们‘把握特征美’‘赏析语言美’‘探寻情感美’和‘自主表现美’。所以,我认为,《作业本》的编者确实很厉害。”

“是的,编者厉害,你们更厉害,你们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勾连,明白了编者的编写意图,这不也很了不起吗?编者的心思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猜出来的呀。以后,揣摩编者意图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一大能力哦,包括揣摩命题者意图,也会让你的“做题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刷题,而变得更有意义。”

路径二:结合“教读课”所学

这个时候,又有一个女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您在讲《春》和《济南的冬天》的时候说过,读散文,就是通过作者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作者独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篇散文,也可以这样读。你看,黑板上的这三个词其实就是散文阅读的三大块。‘语言’就是留意言语表达,‘特点’就是独特的所见所闻,‘情感’其实就是作者独特的所思所感。”

我惊讶于这位学生的发现,我说道:“当我们还只是借助教材和《作业本》思考‘读什么’的时候,这位同学,她已经勾连我们之前所学的散文阅读策略来思考这一问题了。结果两条思考路径,殊途同归了。”然后,我告诉他们,勾连“教读课”所学的知识,便是解决“自读课文读什么”问题的第二条路径。

路径三:结合文本特质

我继续提问:“那么,除了这两条路径之外,我们可有第三条路径来确定‘自读课文读什么’?”学生陷入沉默。我启发道:“我们知道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写景散文,我们都可以用散文阅读策略来进行阅读,语言、特点、情感都是我们绕不开去的阅读重点。但是,是不是每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侧重呢?比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分别侧重什么?”这个时候,学生马上回答道:“《春》侧重的是诗化的语言,《济南的冬天》侧重的是言语表达和情感之间的关系。”然后,马上有一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觉得《雨的四季》的阅读应该侧重于通过语言去感受雨在四季里不同的特点。”我马上表扬道:“说得真好,他找到了这篇自读课文阅读重点中的重点,结合《雨的四季》的文本特质,这其实就是确定‘自读课文读什么’的第三条路径。”

我总结道:“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掌握了确定“自读课文读什么”的三条路径,我们可以称之为“三‘结合’”:结合教材和《作业本》,结合“教读课”所学,结合文本特质。前面两条路径都是外界助力,最后一条路径是内部因素。

第三步:通过“四‘要’”,解决“自读课文怎么读”的问题

现在,学生通过对教材、《作业本》的综合分析,并运用“教读课”所学到的散文阅读策略,已经知道了《雨的四季》这篇课文该“读什么”了,接下去,我们得讨论一下“自读课文怎么读”的问题。当我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交流起来。一开始,他们给出的“读法”如下:

1.读课文,反复读,出声读。

2.要对生字生词进行标注,并掌握它的写法。

3.理清文章的结构,给每一段概括大意。

4.分析一些优美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然后,我开始引导:“这些是大家小学阶段经常用到的自学方法,很有用的,建议保留。但如果只会用小学的阅读方法的话,显然阅读能力不会提高。大家是否还从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和今天刚才的讨论中获得一些新的阅读方法呢?”这下,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有了新的发现:

1.生字生词除了掌握它的写法之外,还要还原它的语境,掌握它的用法。

2.要动用圈点批注阅读法,谈感悟或提出疑问。

3.要借助自读课文中的“批注”来阅读和思考。

4.要动用《作业本》,围绕里面的“学习任务”来自读。

5.可以和同学交流,分享阅读所得,解决阅读困惑。

6.可以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充实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总结了一下,提醒学生在“自读课文怎么读”上一定要注意以下“四‘要’”:

一要确定阅读重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确定阅读重点的路径其实也不止是上面提到的这三条,以后可以继续摸索。

二要带着任务读。比如采用三遍阅读法,第一遍读“特点”,第二遍读“语言”,第三遍读“情感”,当然,特点、语言、情感很多时候是不可分的。也可以一遍遍不停地深入地读,在不断地重复阅读中拓展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三要有阅读记录。圈点批注是一种记录,完成教材‘批注’中的问题和《作业本》中的相关学习任务也是一种记录,如果能围绕阅读重点进行专题式的分类整理更是一种高层级的记录。

四要有交流和反馈。交流反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但必须能够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缺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读课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以<雨的四季>为例》我的读书笔记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li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