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6262/53ff9063103256fb.png)
贵圈近来真是少有的热闹,撕逼大战一触即发。见完了夫妻撕,又出现了辩论圈的帮派撕,之后又来了师徒撕,再之后丈母娘又来手撕准女婿。吃瓜群众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刷完了当事人的微博又接着去耍刷微信公众号的八卦爆料。笔者作为千千万万的吃瓜群众之一,也乐此不疲地翻看和猜测着一场场不断更新,战况不断的盛世,毕竟看热闹的不怕事大,对公众人物的八卦之心无法避免。但是,在吃完瓜,当事人该说的都说完后,群众们该何去何从呢?就我在微博里的观察,90%以上的留言群众都自觉站起了队,舆论要么始终偏向一边,要么随着事件的发展和当事人的回应摆出恍然大悟,之前被骗了的痛心姿态跑到了另一边的站起了队。
如果是在几年前,我应该也像微博评论中的群众一样,觉着谁有理或者出于自身的偏爱来为自己支持的队伍举起大旗,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和自己站一边的小伙伴痛骂这些欺天灭祖、道德败坏、对朋友两面三刀、对爱人欺骗不忠的道德沦丧者,去微博顶顶顶和踩踩踩。可是现如今的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应该做出的事情。
其实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处于自身的偏爱,就忽略了事情本身,不是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不是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无法辨别撕逼双方讲述出不一致的事实,究竟哪个是真,不是吗?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搞不清楚整个撕逼事件的全部历史细节,和当事人经历过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是吗?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自己不也是经常受困于各种琐碎的人际关系无暇处理,对不小心产生的误会无力挽回吗?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自身不都是充满了诸如懒惰,伪善,对感情不专一,冷漠与拒绝交流,和父母关系不好等等的缺陷吗?
事实上,撕逼的双方,没有一个是真的在整个事件中做的完美无瑕,而另一个就真的十恶不赦。只是作为名人,又有了现代各种新媒体的传播效益,使得并不那么美好的事情就炸了包,所谓的坏事传千里在普通人身上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在名人身上呢。
那些在评论区轮番轰炸着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人,试问你们把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都当成了父亲,从来都是唯命是从,没偷偷地骂过他们吗?
那些刷着屏让靓颖离开冯轲,说她妈妈的话一定对的人,试问你们都没有在择偶时遇到过家长的反对后还一直坚持的吗?
说出这样的话,并不代表我站徒弟和冯轲,我不会站任何一方,原因很简单:我不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我不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生活经历、为人处世。所以我无法选择相信某一方,这和粉不粉谁无关,只和自己的心智有关。在没搞清全部事实的状况下就进行审判的法官要么内有隐情,要么不专业。
道理看上去简单而庸俗,可真能体会并参透的人并不多。现实中身边就有不少这种人,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学历高低,出了事情马上根据自己的立场判断谁对谁错,如果自己的朋友或家人和外人出了纠纷,不用问清原因,一定就是外人的错。我很不屑与这样的人做朋友,因为我知道和他们做朋友就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因为当他遇到争执时,不需和你阐述缘由,只求你的站队支持,我做不到,我无法接受胳膊肘向内还是向外拐的判定,能接受的只有胳膊肘向事实拐。
再来谈谈撕逼当事人容易陷入的怪圈。
其实有些逼,本不该撕,只是出于事件中子事件的数量之多,涉及人之广,会造成每个人看到的角度不同,接收到的信息不对等,久而久之加深其之间的误会。最近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辩论圈僵尸队与恐龙队的一场撕逼大战,其中涉及的人数之广,地域跨度之大,掺杂的事件之多都看成撕逼界的经典。很多人都出来发微博,讲述自己这段事件经历的事情,开始看了 A 的,感觉 A 说的好有道理,B 太不是人了。然后 B 又出来发声明,哦,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A 隐瞒了部分事实来骗取同情啊。最后 A 和 B 的中间人 C 又写了篇文章说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 C 在当时根据他自身和 A 与 B 的熟悉程度,对同一件事情用了不同的描述,所以造成了A 和 B 都认为对方有问题,造成了误会。而造成误会和撕逼的原因,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每个人面前的世界都不是透明的,在整个事件中没有谁故意使坏,故意隐瞒,但就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角度不同,沟通就永远达到百分百的顺畅。
再说说我本人,在我没做产品和项目管理前,我自己也不知道原来和每个人做到无缝的完美沟通是多么多么艰难的事情。即使我在写产品说明文档的时候,以为自己已经事无巨细地阐述了所有事情,开发人员在开发时还是会向我抛来一个个让我崩溃的细节问题;即使我在开会时向大家讲解的时候自认为讲的明明白白,会后设计人员还是交付了和我的讲解背道而驰的成果物;即使我认为大家已经明白了,但很多时候还是猛地发现原来大家并不明白。好吧,这就是沟通的怪圈,每个人都没有故意做错什么,每个人都有理有据,但无法否认的是,项目还是就这么跑偏了。
所以现在的我,才更能够深深地理解,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角度,每个角度看到的事件本身都不会完全一样。信息不对等始终无法避免,所以我们更应该耐心去了解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沟通去解决,而非看到了问题就认定对方不对而直接去撕。
撕逼当事人尚且可能存在各种误会,更何况这些当即站队的吃瓜群众呢?
以上,就是我想表达的关于吃瓜群众该如何处理自己立场的观点。可八卦,可猜想,但还是别去人家微博下面或破口大骂或劝人分手。我曾经以为名人们不太会在意众多的微博评论,可就在我之前发过一条吐槽某明星的微博后招来了一群说我的脑残粉后,就在我简书的文章收到夸奖我的评论后,才理解被骂或被夸奖后心里的愤怒和惊喜,几条评论尚如此,更何况几万条呢?在吃瓜的角度单纯吃瓜就好,给当事人造成心里阴影就不好了。大家都是凡人,谁都不曾不食人间烟火,有些矛盾太正常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