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作者: 暂且这样吧 | 来源:发表于2017-12-20 19:15 被阅读181次

    此前受舆论影响,在网上购买了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芳华》。小说的语言冷静细腻,格调低沉,看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很压抑,看完很久了,我都回不过神来,不知道书名为什么叫《芳华》。芳华,多么丰富而靓丽的词汇!而我从小说里更多感受到的是男女主人公所受到的伤害。

    直到看了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我才豁然开朗。电影开端,一群年轻美丽的文工团的姑娘们正在跳舞,那曼妙的身段,健康的肤色,以及她们爽朗的笑声,无不传达着青春的气息。现代化的电影拍摄和播放技术,将她们活生生带到观众的眼前和身边,使观众瞬间融入期间,感受到了那扑面而来的芬芳年华。

    至此,我不得不佩服冯小刚导演的理解和诠释能力。与原著相比,电影与《芳华》的名字更般配。

    我并没有追新电影的习惯,《芳华》上映时,我并没有想去影院观看,但朋友们提议并撺掇时,我的心瞬间就动了。看电影前,我心里有点纠结。既期待换一种方式即从电影的角度去重新观看这个故事,想看看帅哥黄轩怎么演绎那个遭遇不公和挫折的角色,又怕电影无法通透地表达小说的意境而失望。人总是这样吧,习惯于比较,如同我此刻,在看了电影之后,又不断去回想原著里的相关细节,并进而萌生了再看一遍原著的冲动。

    缅怀青春,同时揭示人在社会不同环境里的本性,应该是《芳华》的主题吧。故事的发生总要有相关的时代背景,《芳华》直击“文革”和改革开放后的相关弊病。最初电影审查通不过应该和这些有关吧。

    韶华易逝。电影最后的年龄落脚于叙述者孩子的婚礼,小说要残忍一些,男主人公最后因病去世。无论哪种安排,都到了缅怀青春的时候。身处青春时期的年轻人,远比不上若干年后的人们,能对青春的美好感悟得那么强烈而透彻。年轻时不懂得珍惜,老了想珍惜却已经失去,唯有空叹息。

    转发过一篇《芳华》的观后感,里边有个观点我并不认同:渐行渐远并不是因为距离,而是三观早已不同。

    曾经的朋友们总会渐行渐远。曾经,我们之间也有过隔阂和摩擦,有些在当时甚至让人痛彻心扉,但若干年后回看,我都愿意一笑置之。如同萧穗子和郝淑雯对着若干年后发胖的林丁丁的照片指指点点时,被林丁丁伤害到人生轨迹被改变的林峰,认出照片上的人是林丁丁时,也只是若有若无的一笑。时光是最大的推手,它在送走我们的青春的同时,也会淡化仇恨。

    从影院走出来时,我的脑子里电光石火般闪了一些过往的画面,童年时的,少年时的,青年时的……缅怀和伤感也随之涌现。但也仅仅是一瞬间。

    芳华已逝。再多缅怀也无法换回当初的哪怕一瞬间。看看身边,一起看电影的姐妹们,还有我自己,并没有丝毫的中年孤寂感。昨晚姐妹们在群里排序,老大、老二、老三……你一言我一语,热闹欢快至极,大家疯起来并不输于年轻人。因了某一个人的提议,今天中午我们没吃午饭,就相约着直奔影院。吃着爆米花喝着冰凉的可乐,随着电影的情节推进时而大笑时而流泪,偶尔还有人尖叫着钻进边上朋友的怀里……午场影院里人并不多,不然会有人回头提醒我们不要太热闹吧。

    曾经和朋友们闲聊,老了的话,我们就住在一起,每天一起安排生活,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几点去买菜,几点娱乐,几点锻炼……都要一起来。想想也是挺美的。

    其实,不仅青春年华可以拥有芬芳,只要你愿意,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美艳无比。元旦将至,新校长支持校园文化建设,各种体育活动、文艺活动随之开展起来,每天下午活动时间,操场里、活动中心,都有很多人在活动。打乒乓球、台球、羽毛球、篮球的,下棋的、打太极的、唱歌的、跳舞的……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投身期间,在激情澎湃中总能感受到别样的愉悦。

    冯小刚将《芳华》的结局改编得比较温和,叙事者将时间停在了孩子的婚礼上,男女主人公参加了孩子的婚礼,他们都过得比较充实。我喜欢这样的结局。让岁月慢慢流逝,让生命平缓延续,再多的风浪,都阻挡不住一颗追求幸福的心;生命短暂,让我们静心体味这不会重来的芳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ln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