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方华院长讲座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现象,但不一定是问题”。这句话,朴素而有哲理,它启示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而要透过现象,抽丝剥茧,去发现背后真正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每个机关科室都会经常要求基层单位上报材料,并且,通常会遇到很多单位迟迟不报的情况,请问:这是现象,还是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迟迟不报,当然是问题。对于一些没有时间观念的基层干部,这肯定是问题。然而,你若再深入了解一下这些“材料”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有些“迟迟不报”不是问题,而是现象。
因为有些材料,是上边的部门要求机关单位报的,比如5号发的通知,7号要东西,而机关单位觉得,这些素材应该出自基层,自己就不用弄了,直接把上边的通知“原盘子原碗”转下去,时间呢,5号发通知,6号要东西,这样不耽误自己按时上报。
面对“上边千根线、底下一根针”的基层,对如此频频“甩锅”的紧急任务,要么不能、要么不屑按时完成(有的已经报过n多回了),于是出现“迟迟不报”的现象。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甩锅”是问题。的确,对于一部分责任心缺失的人来说,这的确是问题——自己动动脑、动动手可以独立完成,为什么要给基层添麻烦?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甩锅”只是现象,不是问题,因为:他真的自己弄不成,只能靠基层报上来汇一汇——“素质差”才是问题。
然而,再深究下去,你会发现:有些“素质差”的人,他们干别的事,特别是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时,素质相当高,再难的东西,一学就会。唯独对于工作需要的技能,他学不会。对于这些人,“不会”是真的,但“学不会”是假的,他只是不愿意学,因为能者多劳,多劳不一定多得,学它干甚?深究到这里,你又会发现:“素质差”只是现象,“动力不足”才是问题。
抽丝剥茧至此,呈现的又是“动力”问题——奉贤培训时大家频频提到的问题。看来,这个问题真是很多不正常现象的“原罪”,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的改革会很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