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日渐壮大,其管辖范围也逐渐拓宽。大约公元810年前后,南诏国在其开拓的疆域内修筑了土城惠历,惠历乃古代彝族的彝语,翻译为汉语即为建水,建水古城由此诞生。现在的人们很难想到,这座离大理近500公里的古城,之前也是由大理国的前身南诏国所建。从建成之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城内的大小建筑历经几代战火硝烟,几乎已经被销毁殆尽,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古城,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城了。自从明朝洪武年间将其扩建成砖城,城内除了有一座600多年的东门朝阳楼保存至今外,还存有50多处不同时期的古建筑,建水的“古建筑博物馆”的美称绝非浪得虚名,这也是我此行的最大原因之一。
我是一九年四月底去的建水,当时时值农历暮春桃月,跟云南大部分地区一样,建水也早早地步入了夏天。天气晴且气温高,街道上行走的人们都纷纷换上了夏季的衣服。我从昆明出发,坐火车经玉溪到建水,头天下午一到古城,简单去往酒店放好行李之后,就去古城里逛了。当时我是由朝阳北路上的永贞门进的古城,门楼上修建着都天阁,城门是可以通车的。作为建水古城的北大门,永贞门连接着古城的主街,游客一般也都是由这道门进入古城的。
沿着永贞门往南走,不多几步就到了建水文庙,因为当时已是下午,文庙不再售票和接待游客,所以第一天我没有去到里面,只是顺着主街随意游览了一番。古城里的建筑物不高,两层的楼阁建筑看着比别处古城的建筑物要低矮一些,虽不古老,但也看得出还是有些年代,至少不像鄙人的故乡大理,随时随意翻修城内的建筑,刻意保持得像新娘子一般的“新”、千篇一律的新古城的“新”。
傍晚夜慕快要降临时,陆陆续续的便有小商贩推着小车出来卖豆腐,与街边小店的店主们抢着生意。来建水,烤豆腐是必须要吃的。建水烤豆腐是建水的一道传统特色名小吃,就如乳扇之于大理、热干面之于武汉、烤鸭之于北京一般重要,烤豆腐的饮食文化早已融入到了建水人的血液中。烤豆腐本就闻名于祖国的西南各地,前几年经由《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报道后,名声更是大震,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一张小方桌,几小碟烤豆腐,桌边围坐着三两亲友,这独有的温馨景象在建水古城的街边很常见。当晚,虽只有一人,我也点了两碟豆腐,吃的怎么能错过呢。当我问及老板说,你家的烤豆腐是否正宗时,他饶有兴致的和我讲述,他家的豆腐要是不正宗,那别家的就更不能保证了。接着他讲到,城内的豆腐坊制作豆腐,一般都是要用城中古井里面的水,所以烤豆腐的味道毋庸置疑,自然是正宗的。
烤豆腐店家谈的建水古井也是有来头的,相传是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扩建砖墙城时一同建造。因井水的水质甘甜,水味与杭州龙井寺庙中的龙井水相似,所以得名“龙井”。更为有趣的是,宋时杭州称为临安府,明朝时建水也称临安府,临安府名至今还有留存,是为建水县下的临安镇。北临安杭州,南临安建水,实在有趣。
次日早晨,在酒店用过早点后,我便出门了。今天也是要逛古城,但不像昨天走马观花式的随意逛。我先去了文庙,因慕名已久,早已经迫不及待了。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700多年,其格局之大,院楼之齐,仅次于孔圣人老家的山东曲阜的文庙。从正门进,最先看到的是孔子圣像,先师身后有一个大池子(文庙格局必有的泮池,俗称“学海”),绕过泮池,便可看到庙内的建筑群,雕梁画栋,甚为精美。院内古木参天,有古松、古柏等,古木园林环绕文庙四周,彰显着庄严肃穆。
之后我去了同在临安路上的学政考棚,其全称为云南提督学政考棚。建水历史上出的进士很多,在明清时期,滇南片区科举考试的院试便设在此地,不少滇南片区的学子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其影响很深远。由于建水古城士子尚学,文教兴盛,圣人孔仲尼的儒家思想又植根于此,建水也因此得名“文献名邦”,与我的故乡大理同获此雅称。
出学政考棚,沿着临安路再往东走,不远处便可见古城东门——朝阳楼。城楼正面上书“雄镇东南”四字,彰显着建水古城在旧时滇东南地区的地位。古城原有四门,其余三门皆毁于战火(现已重建),唯有东门朝阳楼保存至今。城楼四角挂着风铃,风吹即响。即便是微风轻轻拂过,城楼上的风铃也依然摇曳着古韵,彷佛是在为这座千年的古城欢唱。
我在建水的第三天,早晨去双龙桥,建水的”古老“也离不开这座十七孔桥。相传早期三孔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道光年间又建了十四孔与之相连,遂成“十七孔桥”。游人是必去的,我也不能免俗。
之后去往此次旅行的最后一站——碗窑村,碗窑村临近古城,坐公交就可以到达,只是需要走一小段路。村里人以烧筑陶瓷为生,以紫陶为主。建水紫陶,又名五彩陶,与广西钦州坭兴桂陶、江苏宜兴紫砂陶、重庆荣昌安富陶齐名,合称“中国四大名陶”。其实在前两天,我逛古城时,便在临安路文庙以西的街道边看见过很多卖紫陶的店,陶店的数目还不少。当然,对于囊中羞涩的我而言,也只是逛逛,看看古遗迹,便匆匆赶往车站,准备返昆了。
更多精彩文章,关注公粽号:海潮低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