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的第二部分的内容:学会接受分离,是避免多种家庭问题的前提。爱和分离是我们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表面上看,爱和分离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甚至有自相矛盾的成分,但本质上,这两个生命主题之间却有着奇妙的内在联系。
人自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需要不断地经历各种分离。人生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遇到的重要的分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场分离是婴儿与母亲子宫的分离,婴儿通过大声啼哭告诉我们,分离是如此之痛,却又必须接受,因为只有接受,才能迎来新生。
第二场分离,是婴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一步一步通过接受分离走向独立。心理学上把幼儿期与妈妈的关系称为“和解期”,在这一时期,幼儿慢慢意识到妈妈与自己是不同的两个人,但又非常害怕离开妈妈,因为他们还无法独立。好妈妈应该在幼儿时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同时又理解孩子的行为,鼓励他去探索和尝试。这样孩子会拥有牢固的安全感,学会爱与分离,长大了才独立。
第三场分离,是我们需要学会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去适应这个世界,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再到后来,我们也会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家庭,也会有自己的孩子,然后还要继续面对与孩子的分离。尽管分离让人难过,但每一次分离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拒绝分离,就是拒绝成长。
分离当然不仅仅是指客观距离上的离别,还包括精神上的分离,接受分离要求你必须拥有独立的自我。具体表现是:我在你的身边,但我还是我,不会因为爱你而变成另一个人,也不会因为爱你而失去自我。如果爱到要去侵占甚至摧毁对方的独立和自由,那都不是真爱,因为这种感情之下,双方都不可能获得成长,也没有自由。这种人是不懂分离的,也是不懂爱的,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分离模式。成熟的分离模式是心中既充满了爱,但同时也喜欢独立。作为父母,不应该去决定孩子的命运,也不要去控制孩子的选择,父母应该做的,一是提供足够的爱,二是给予孩子独立探索世界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
如果父母不懂爱与分离,会导致孩子学不会分离,孩子长大后在自己的家庭里,又会用这种拒绝分离的模式阻碍自己的孩子,结果代代相传,恶性循环。“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有些父母不懂得这个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会带来两个比较大的危害。
第一个危害是使孩子无法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心理学用俄狄浦斯情结来比喻有恋母或恋父情结的人,而“俄狄浦斯期”指的是3~6岁的性别认同关键期,男孩会嫉妒父亲,出现恋母倾向,女孩则会嫉妒母亲,出现恋父倾向,他们想要取代同性别的父母从而与异性别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关键是不要让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只有夫妻相爱,然后又爱孩子,这个关系才会平衡,孩子才能有正确的性别认同。否则,如果只爱孩子,不爱配偶,甚至阻止孩子去爱配偶的话,孩子的性别认同出现偏差,轻则有恋母或恋父情结,重则诱发同性恋倾向。
第二个危害是,摧毁了孩子对自我的感受,结果是令孩子迷失自我。这些父母主要是用错了爱的方式,打着爱的旗号为孩子付出,貌似很伟大,但实际上是一种溺爱。比如帮一个四岁的孩子穿鞋,给一个七岁的孩子喂饭更是溺爱。有溺爱行为的父母,不懂也不关心孩子真正的需求,他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来塑造孩子。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缺乏自我,要么极度自我;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习惯性逃避,或者通过把怨气发泄到他人身上;他们在平时十分依赖父母,遇到困难时又会怨恨父母,严重的甚至会患上焦虑、抑郁等神经官能症。
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父母绝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