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笔试第一次通过,面试第二次通过,意外加惊喜之余,也要总结下。
笔试考三门,综合素质(科一),教育知识与能力(科二),语文知识与能力(科三);
面试(报考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
先来说说笔试吧。
我的复习:
简单搜索了一些教学视频介绍,都说科二较难,科一简单。而自己选报的科目,即科三,未搜到任何信息。
规划及安排:科二重,科一轻,科三当时未考虑。
复习时长,3月9号考试,1月4号开始看书,每天早晨六点起床看到七点左右,临考前两天开始全天看书。共历时两月左右。
实际执行:科二,通篇浏览下课本,穿插视频加深理解,另外百度搜索了大题,开始背诵;记忆方法,编顺口溜+每天不断的巩固;用了大概一个半月的早晨。
科一,都说它容易,可复习它时,我还是感觉到了压力,因为离考试时间近了,我还没有开始复习,心里开始发慌。大概用了一周左右时间。
科三,去考场前一天,去实体店买了《语文知识与能力》,也才知道有这本书。一个上午泡在图书馆,大概浏览了一番,内心焦虑可想而知,也责怪自己的计划与安排,为何临考前还是这样的复习状态?!
去考试时带了很多书,与DD同学考试时的轻装上阵相比,我其实很讨厌这样的自己,DD说,要把书从厚看到薄,考前知识点应该系统的在脑子里,而我总是考前才发现准备不充分。
考试当天,科二材料题没把握,一道大题没有背诵,但感觉还好; 科一,对于怎么解答不确定,主要是没有练习过题目,没有信心过。在考试当天休息时,才知道三科不一定同时报,可以选报,对于几乎没有复习的科三,我在考虑要不要放弃下午的这门,但内心有一个声音,不妨试试。DD电话说,试试吧,来都来了,放轻松!所以,在不抱希望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套路,完全凭着对文章的欣赏,洋洋洒洒一大片,就交卷了。
结果,科二较高分通过,科一、科三,73,76——擦边过。
总结:1.对于目标对象要全面了解,制定计划要想详尽完备;
2.要倒排工期,一轮一轮来,如果需要修缮,及时补充;
3.计划要前紧后松,将书从厚看薄,越到最后越轻松;
4.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方法,试卷就是复习的方向,含有复习的方法,研究真题再结合复习,不会走弯路。
面试
第一次的失败:
考前的迷茫——到底考什么?
知道是初中语文,可由于在另外省份考(户籍地),再加单打独斗,不知到底考哪个版本教材,打听了一圈也没打听出来。
有人教版,北师大版,..
怎么复习?看看教案!网上答案似乎很简单,似乎都是套路,具体是什么,现在的我记不清了。
我的复习
新老人教版,先看课文,再看注解上的中心大意和思想。到考场前还在寻找网吧,看课文。没有看完。内容多,心里慌,面试又紧张。
面试中,抽到了一篇没看过的文言文,其实也是新人教版的,但由于复习紧张,没看到最后的这篇文章,里面很两三个不认识的字,课文大意懂七分。在考场上分析一篇新文章,是有难度的,还有写教案。
尽管我有意跳过不认识的字,还是被老师注意到了。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也说错了。
在回答老师问题,比如,小明成绩不好被调到最后一排,你怎么看?
其实,我的思想是压根不那么评成绩排座位的,可是,你要按平常的思维说出个一二三,否则就显得干瘪。
老师当时就指出了我的错误,语文素养不够。
当时写的草稿,字迹过于随意,因为网课老师说,这个不算分。结果,一个女考官,指出了我的字迹问题。
!!!
再次面试:
怎么复习?这次不再听信那些说简单的人了,就复习新人教版,如果抽到别的版本,就算倒霉吧。
老老实实看课文,看课文注解,了解作者,为此,或借或买全套的注解。临考试前,还是没有看完。在新华书店买注解时,工作人员说,你考教资吧,他们都买的教案,我急忙跑去看,厚厚的一本,单是一册的,也不便宜。我看了看,这到底怎么复习好呢,如今时间也来不及看教案了。
还是不放心,带了全套的语文书和注解去另外一个城市考试,老公和儿子陪着。在他们放松的品尝异地美食时,我却在餐桌旁翻着书看,同时,又恨起自己来,怎么考前又是这个状态,?!你啊你!!!
考前,看大家都很轻松,看到我拿的注解都很吃惊。问旁边女孩,她只简单看了几篇文章的教案,还记录了一些可能考的课文题目。我又匆忙看了下。
考试中,抽到的这篇出乎我的意料,虽然看过,知道中心大意,对其中句子分析并未看过,而且欣赏语言美,该用什么形式教学,我却不知。但还是紧紧张张的讲了,自认为的重点内容没讲到老师就让停了。我要展现的合作 互助 探究我的小组讨论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但还是向老师补充了我下面的内容,老师指出了我的一处笔顺错误,细致到这个程度,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还是上次那个凶凶的考官吧,似乎有印象似乎又记不清了。
想着,完了!
怀着七成不过要再备考的心态,看到成绩时,是出乎意料也是惊喜的,如果要总结,我想,也许我还是没找到正确的方法,走了过多的弯路,但也许帮助我的还是一点点的积累,在讲课中运用到了。同时,我也真的渴望知道那些聪明的学生是如何快速通过的,他们一定有更好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