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照例带孩子在小操场玩,儿子带着泡沫飞机,三个孩子一起玩这个飞机。他们制定的规则是,飞机落地之后,谁先抢到了飞机,谁就可以放飞飞机。自然,每一次三个孩子都全力以赴朝飞机冲去。然后某一次,儿子和另外一个小孩没刹住车,儿子的头顶和那个小孩的额头撞上了。之后,儿子没事人一样继续去捡地上的飞机,那个小孩捂着额头哭起来,嚷着让我儿子道歉。
有小孩被撞哭了,我作为家长自然要上前查看。查看了那个小孩被撞的地方,有点红,并没有肿起来。而且那个孩子只是哭着让我儿子道歉,想来应该不严重。我让儿子说对不起,可他不愿意。其实他们都去抢飞机,那碰着磕着的情况,就是避免不了的,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我就对那个孩子说了,可他还是不依不饶要道歉。这时,那个孩子的奶奶说话了。
她先说:“你碰哪儿了?”
孩子指着自己的额头。
她又说:“那他哪儿和你碰上的?”
孩子想了想,说:“应该是头吧。”
最后她说:“那他疼不疼?”
孩子说:“他也疼。”
简单的三句话,孩子明白了,不哭了,也不要道歉了。然后,孩子们为了避免再次碰撞,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快乐地玩了起来。
这个奶奶的做法,有理有据、简单明快,却又一针见血、行之有效。首先,她没有一开始就介入纠纷,而是让孩子自己处理。发现孩子处理不当,进入死胡同时,她才开始提点孩子。其次,她没有就谁对谁错,该不该道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然后,她在通过提问让孩子思考的时候,除了让孩子考虑自己的感受,还让孩子也充分考虑了别人的感受,让孩子产生同理心。孩子通过思考,情绪也慢慢平静下来,他能想到我疼他也疼,也就不执着于要求别人道歉了。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挺大的,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和那位奶奶的处理方法,总结了以下两点,希望自己以后能引以为戒。
一、教育孩子需要引导,而不是命令
我发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懂事,而真的是我们大人没有找对方法。一些道理,用我们大人的语言,直接告诉他结论,孩子可能无法理解。我们需要用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思维方法,来引导他们自己找到答案,而这恰恰是最难的。我们似乎习惯了直接告诉孩子,你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不是引导孩子自己来做出决定。
我突然想到,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学会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是被动的、自愿或者被强迫的按照大人的要求来处理事情,那么会不会慢慢的,他们就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意识。他们不能分辨是非,无法换位思考,当他们不认同大人的命令时,又无法合理有效的提出自己的诉求,那他们以后何以立足?当他们无法理解一件事情,小时候,他们可以通过哭闹表达抗议,那么长大了呢,他们会怎样来表达抗议?
突然想起了那个与母亲争吵后跳桥的少年,他是不是也无法理解母亲的要求,而自己的想法又无法得到母亲的理解,这才用如此决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二、决不能孩子一哭就迁就,要有原则性
这件事情中,我一开始站出来时,是要求儿子向那个孩子道歉的。当时最直接的想法就是,你把别人都撞哭了,赶紧说对不起吧。但其实客观来说,如果那个孩子没哭,两人撞了一下,接着玩飞机,那就没有要道歉这件事了。那就相当于是说,把人撞哭了就要道歉,没撞哭就不用道歉。这个逻辑其实挺可笑吧。其次,儿子的头也是被撞了的,他没哭不代表没受到伤害,更不代表他不疼。那凭什么就要他道歉呢?所以儿子肯定是不服气的,那道歉他肯定是会拒绝的。
但是我们常常会进入这样的误区,孩子一哭了,你就妥协了,就迁就他了。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带着孩子在外面玩时,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硬要拿别人的玩具,别人不愿意,他就使劲哭。这个时候,那个孩子的家长就会劝说或者强制性的把玩具给那个哭的孩子,理由就是他都哭了。或者几个孩子共同玩球,大家都按顺序一个一个传着玩,其中一个孩子就乱来,其他孩子不让他玩了,然后这个孩子一哭,其他的家长就围过来让他加入继续捣乱。或者,两个孩子发生争论,错的那个先哭了,有些家长也不由分说让对的那个孩子道歉。总之,哭就是制胜法宝,只要一哭,就什么都有了。
这么做其实对于哭的孩子和没哭的孩子,伤害都挺大的。哭的孩子只会愈演愈烈,想要什么都通过哭来得到。没哭的孩子,会委屈,会不理解,或许还会默默地学会“哭”这一招。所以大人们还是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被孩子的哭声所左右,失了原则。今天我做得不好,以后要像那个奶奶学习,同时向儿子道歉。
儿童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是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大事,作为家长,我还需要且行且学,找到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