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到:
《流水》这首鼓曲就是这样,在每一个当下的“未知”里完成的,从回家待产到坐完月子,阿禅花了三个月时间和团员一起完成了一首22分钟的《流水》。
之后,法国亚维农艺术节的艺术总监来台在老泉山上第一次看到这首曲子,他说在优的山上听到《流水》,这首小鼓曲子让他印象深刻,决定邀请我们去法国亚维农演出。但《流水》是一首只有ニ十多分钟的曲子,晚上至少要有八十分钟的演出,在之后的二年,我们増加了《冲岩》和《听海之心》。而这两首曲子也各花了一年的时间排练,这是因为整部作品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在当时都是“口传心授”,阿禅与团员一句一句创作,前后花了四年多时间才编作完成。
看起来非常没有效率,但十二年了,《听海之心》仍持续受邀在世界各地的艺术节演出。
我的感受:
一首曲子的演出,要花一年的时间排练,摸索,磨合,沉淀......但这首曲子却可以经过岁月的考验,流传很久。
慢工出细活,这个慢工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
很多时候我也是冲着结果,冲着目标而去,想要达成,中间少了许多的耐心,少了慢工,少了对过程的深入体验。
从之前我的练习瑜伽过程来说,大部分时候为了做到某个体式而去练习,体式的样子先呈现在头脑中,然后直奔而去,却忽略了最精髓的东西—根基,肌肉,骨骼,从上到下,从外到里......在每一次的移动,每一次的伸展中,少了神,少了对当下的全神贯注。
那么即使做到了那个想要做到的体式又能如何?
慢点再慢点,给自己多些耐心,多些细心,去打磨和沉淀,而不是急着去呈现什么
在内在下功夫,否则所有浮夸的外在,都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