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如何应对心里的难》。
其实,放在以前,我大概率是不会看这样的书的。但是最近,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时常不自觉的感叹“太难了”。又正好在书城里看到这本书,我想这也许是一种指引。不自觉的就想翻开来看。果然里面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我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有帮助。
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的内在分为观察者、被观察者。
被观察者是与现实世界的链接者,是行动者;观察者是评判者,产生期待、嫉妒、评价、指责等等。当被观察者体验到的现实生活与观察者的期待不一致时,观察者就会开始评判——自责、委屈、愤怒等情绪就会产生,人也就因此感受到内在痛苦。
这种内在痛苦是源于自身内在不同需要之间的分裂与对立。是源于观察者的期待与被观察者的现实之间差距的对立。这种痛苦无法通过外在的改变而消除。内在痛苦只能通过内在解决。求诸于己,本自具足。
消除内在痛苦最好的办法,是觉察观察者的出现,接受它,并叫停观察者的评判,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被观察者的现实行动中去。把自己内在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剥离,被观察者,就是行动者,去体验这个世界,去体验自己身体的感受,去体验自己的内在的体验,主动进入这种体验状态。当观察者去评判时,引发内心冲突时,觉察它,叫停它。重新投入到现实世界,对生命的体验中去。停止观察者的声音,消除观察者的期待与被观察者体验的差距,把注意力集中到被观察者的行动,去热情地面对现实生活,是消除内在痛苦最好的办法。
需要说明的是,观察者是无法被消灭的。观察者的声音也是会时常出现的,有时候是评判,有时候是陷入回忆,有时候是陷入想象,观察者很会讲故事,她会利用我们的经历和体验,把一些场景加工为故事,我们时长在这些故事里体验到痛苦,强烈的痛苦,就是这种内在的痛苦,有时候要比身体上受伤还要痛苦。当我们觉察到观察者出现时,告诉她“你来了,我看到了。我现在要专注在现实世界的XX事情上了,我要做事情了,再见。”看到她,接受她,然后送别她,专注于现实世界。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内在痛苦,特别符合余华老师说的一句话“不要觉得你好像已经走投无路了,其实你只是情绪进入了死胡同,而不是人生进入了死胡同。”
内在痛苦就是这样的情绪,在死胡同里窜来窜去,好像没有出路。但其实真实世界里,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可能,很多机会,甚至在别人看来现在就不错。内在痛苦只是情绪的痛苦,不是现实世界人生的痛苦。
所以,当内在痛苦再次出现时,觉察我们的内心,是不是观察者又开始评判、想象、回忆了?看见她,接纳她,就是看到我们情绪的痛苦,并允许她时不时出现。然后送别她,把情绪痛苦与现实世界隔离,专注于现实世界要做的事情。
这个过程,我们可能每天会重复很多次,因为观察者会时不时出现,我们会时不时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没关系,我们只要看见——接纳——离开——专注,按照这个过程处理就好,只要不陷入情绪里无法自拔,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就是有限的,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看见——接纳——离开——专注,这个过程我重复了很过遍,是因为在这几天的尝试中,我发现它是真的有用,而且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所以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希望这个过程可以帮你处理内在痛苦。
悄悄告诉你,我的观察者最擅长的是想象未来,给我讲述一堆离奇又悲伤的故事。鉴于我有这样的观察者,我想也许我真的很适合写作,毕竟我的观察者想象力极为丰富。你看,观察者虽然带来了内在痛苦,但是她也有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不要回避她,要看见——接纳——离开——专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