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说起网民,基本上马上可以联想到愚蠢这个词。可是,从之前被妖魔化的开放的、代表先进思想的群体变成了现在愚蠢的代名词,为什么?很显然,以前能够接触网络的都是比较有经济基础的且有一定学识素养的,一定新知的人。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声,所以造成了网民这个群体的素质大幅度下滑。说实话,我同某同学一样讨厌用“素质”这样一个词来标记一个人,但是,在我在网络上感受到一些人的想法和观点时,我不得不找出一个词语来强行为这样认知之间的差距作出解释。
在我特别想把自己的某些我认为正常的观点硬塞进那些所谓“圣母”的嘴里,让他们清醒一下的盛怒过后,我似乎从社会学中找到一些我可以拿来说说的观点,在此列出,以让大方之家指教。
我们为什么会是我们?我们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想?是的,这与我们的经济地位有关,或者换个说法:与阶级有关。说起阶级,也许会让人觉得可笑或者愤怒,不过令人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个号称人人平等,唯贤是举的时代,还是有阶级的差别的。首先而重要决定阶级的是这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即其以及其家庭经济实力。更好的经济实力会获得更大的教育倾斜,更好的经济实力会在认知上造成一些终身性质上的影响。这很正常,一个从出生开始就坐专机的孩子,到了自己一个人出去留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飞机的乘客并不是每回只有一个,这个实例证明了一个人家庭的经济实力会对一个人的认知造成多大的影响。
我们肯定阶级带来的影响并不是要谈论一个让人绝望的事实,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家庭的经济实力以及ta的先天的天赋是决定一个人一生阶级的基础。是的,在如今,令人欣喜的是,阶级是流动的,这比种姓制这种封闭的社会阶级制度要好很多。但是,我们的思想以及我们的爱好更多的是受我们阶级影响的。因为上层阶级和中上层阶级是这个社会的强势阶级和既得利益阶级所以他们所偏好的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而底层阶级所钟爱的文化显得不那么高贵。其实就文化而言,并无高贵与否之分。我们爱好看书而不是看电视,是主流文化让我们认为看书更有益,我们爱好有知识而不是无知是因为主流文化更尊崇有学识之人。所以,由于天赋以及家庭社会地位的关系,我们逐渐产生了更多思想、认知上的区别,所以我们会在某些事情上产生不同的观点。而相互竞争的世界观全都植根于社会。略微变换一下方式就可以说,每一种世界观都是一种密谋。密谋者构建一种社会情景,使他那种世界观成为此情此景中理所当然的的世界观。我们大多数人都从他人处获取意义,并要求他人给予忠实的支持,以便使自己周围的一切意义都令人信服。所以,有些人才以自己的想法规定他人的行动,并强行把自己的观点安在别人的身上。
另外,刻奇也许是一种另外能解释一些事情的现象。刻奇(Kitsch),这个词在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已经遇到过。但是这本书中文译者将它的意思译反了,译成了“媚俗”,即讨好别人的意思,而这个词更准确的译法是“自媚”,即讨好自己,迎合自己。一般现在学界译为“刻奇”。这么翻译大概是因为中文中除了“自媚”以外没有更贴切的对应的词吧,而“自媚”显然又太刻板,不能很好的传达Kitsch的完整意义。刻奇的层次包括八种:一、自我感动及感伤。二、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三、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四、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五、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六、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七、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八、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种自我愚弄。所以我们所构建的道德狂欢不过是一种建立在刻奇基础上的暴戾情感的宣泄。这个原则适用于各种为加害人开脱和为每次灾害中出现的感人事件的无止境的感动。
所以,说到这里,我其实想阐述的观点的支撑论据已经齐全了。我想说的是,其实一个人他的思想或者说观点有问题,并不是这个人真的有问题,只是ta不是主流文化认可的有素质的那一种人,只是ta的阶级限制了ta的认知,只是ta的天赋,这个天赋更加体现在智力方面上限制了ta的认知,只是ta家庭教育并不是那么合时宜,只是ta的以及其家庭经济实力限制了其学识的增长。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人处于社会底层,智商捉急,沉浸在自我感动中无法自拔,没有学识素养。这并不可笑,只是可悲。至于说这些人善良的,其实我反复重复过我的观点:我并不讨厌善良,我只是讨厌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