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科研中的套路
科研中有套路吗?显然是有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套路。就拿我们早晨上班来讲,也是套路满满。
1、闹铃响起,我们醒来;
2、穿衣服袜子等
3、穿鞋
4、洗脸刷牙
5、换鞋出门
按照上面的步骤来就是套路。然而这个套路不是天生的,是你从小养成的。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改变也会有调整。
无论生活中,还是科研或者说知识管理和应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无非有两种解决方式。
第一种解决方式是按图索骥,有明确的目标,也有清晰的路线,只用按部就班,就能到达终点;
第二中解决方式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科研领域,一个成熟的科研工作者大部分时间是按图索骥,少部分时间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对科研新手来讲,开始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的过程。
我们科研领域有的课题组一年能发几十篇高水平文章,靠的是啥?多数时候靠的是第一种解决方式按图索骥,偶尔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么说很多人可能不信?
这背后的原因是知识或者技能是可以迁移的。比方说,我们做图位克隆,第一次克隆一个基因可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那么继续克隆第二个基因可能就只需付出一半或者更少的努力即可。首先,我们通过第一的训练已经掌握图位克隆的基本流程,也就是我们手里有自己绘制的地图啦。慢慢之后,图位克隆不再是问题。今天克隆抗病基因,明天克隆产量基因,只要有人就可以同时进行几条线。
同样的道理,今天研究拟南芥很出色,明天转而研究水稻或小麦一样也会很快进入角色。
对课题组来讲,重要的是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并且这种积累是可以传承的。毕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就我接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课题组没有系统的经验和知识传承机制,或者不重视这个方面的问题。多数问题的解决往往只顾眼前的问题,没有总结经验来应对将来同样会发生的事。今天出现了什么问题,发封邮件说明一下,貌似解决了。但是下一届的新学生还是不知道,甚至还得从头摸着石头过河。
那么对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有套路的。无论是从事科学实验的技能还是科学思考的能力都是可以培养的,就像我们的职业教育。而在科研领域的职业教育往往是老师带学生,高年级带低年级,并且这个过程除了一些实验方法等的书面文字,其他个人积累的经验鲜有书面留存的。新生进来,貌似只能跟着带他的师兄学习,很少有其它途径了解实验室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经验。
一个课题组,一定要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一旦有这种良好的系统,后进入的人就可以按图索骥站在一个比较的起点上出发,这样不仅学生个人的效率上来了,课题组的效率也会上来。
一个课题组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没有规则,或者唯一的规则那就是PI的意志。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搞的下面的人无所是从,感觉怎么做都不对,怎么做都不能领会PI的意图。这就说明这个课题组的科研管理做的不好。我经常有的PI说,这个问题我在实验室强调了很多遍,你们还是犯错误。那么问题出来哪里?难道是学生明知故犯?我想原因是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字材料供大家学习。如果有了这样的书面材料,学生再犯,我们就说他没认真学习实验室的知识管理手册等。当然这个管理系统是不断更新和迭代的,环境不断变化,问题不断出现,就需要不断去更新和维护。
从0到1很难,而从1到200相对要简单。说的是从无到有,也即是摸着石头过河。
从课题组层面来讲,知识管理手册是必须的,是值得花时间总结和书写的。而对个人来讲,个人经验也是需要认真总结和积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