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柴静的《看见》,就好像看见一个女子的成长过程,从无知无畏的年少轻狂,到理解了解后的从容淡定;从初出茅庐的锋芒毕露到而立岁月的内敛恬静;从自以为是、过于用力的自我到冷静自省、客观自然的大我。没有华丽和自我标榜,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娓娓道来,只是不带偏见的表述。正如她说“我没有可以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我只是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
做新闻应该关心什么?——人!但是,在很多时候“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看见》中的二十个故事不仅是柴静的新闻采访经历,也是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大新闻的一个整合和剖析。它带领我们看见这些社会事件的里面,看见CCTV没有播出的画面,更传达出一种理性、平等、独立的人文关怀。
在整本书中,我对于郝劲松这个人印象深刻。他为了五毛钱和北京地铁公司打官司,为了火车上买瓶水没有发票起诉铁道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大多数人认为钱数这么小,不值得。可是“今天你可以失去获得它的权利,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最终他胜利了,而且像他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
为什么在强大机构面前人们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在国家强大机构面前很多人首先没有自信,中国人习惯了听从权威,大家都被这样教育着,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在《看见》中我经常看到柴静那讨厌屈服的精神,不管是面对调查小学生服毒事件中政府部门的阻挠,还是非典调查中生命危险,总是能看到她不屈服勇往直前揭露真相的闯劲。正如她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
我想,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为了事实的真相,为了信念中的理想国,naver say give u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