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自有桃花源

作者: 阿卓33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12:14 被阅读36次

    桃花源像一个梦,作为桃花源邻县的居民,总觉得这个梦离我很近。然而好梦易醒,所以在她身边逡巡了许多年,才终于鼓起勇气闯进桃花源一寻幽梦。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这样讲故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常德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所说的武陵是常德的古名,名称始于汉高祖。

    做为江西九江人的陶渊明,为生计曾多次为官,为自在又屡次辞官,他不愿意屈己奉人,只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在官场与贫穷之间他掂量了一下,最终还是选择回家种豆。

    或许是某个夏日的午后,梦醒,陶渊明摇着破旧的蒲扇,回味梦中的情绪摇笔而成《桃花源记》。或许是在地头锄草锄得累了,他抬头望望天,在云彩中他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世界——桃花源。

    不管怎样,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走进了桃花源。

    原以为该是撑着竹筏,一袭布衫前行的。溪水豆绿,竹筏缓缓前行,两岸连山,满目青翠与嫣红。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我们在现代化的售票大厅里排了近一小时的队买到门票,然后坐景区观光车前往。观光车敞篷,四周装着透明塑料门,和超市里的空调门帘无异,接缝处拉链连接,刹那间误以为到了黑景点。

    观光车在溪流边的低岸上前行,溪水碧绿,小洲上青草碧绿,几株桃花开得烫眼。大家伸长脖子、瞪大眼睛,谁也辨认不出真假。河对岸几栋仿古吊脚楼静立,门窗挂着大红绸,感觉一场婚礼刚刚完成。

    “妈妈,有外人进来了!”极为响亮的童声从对面木楼中传来。山谷幽静,童声清晰直击耳鼓。立定细辨,原来是舞台剧的声音,广播循环播放。

    原来,桃花源已然成了一个产品。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是陶渊明的梦,只是无数的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都不辞辛苦地偏执寻觅、印证它的真实。那个捕鱼的武陵人出去后想再次进去,但再也没有找到入口。太守也派人前往,“高尚士刘子骥”也心向往之,但都不得。尤其是刘子骥寻觅“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仙境可遇不可求,强求之人“不久病终”似又大有深意,于是便无人问津了。

    桃花源不可期,后人的后人于是造出了无数桃花源,找出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宗。

    我们这些寻梦客也寻到了那个“仿佛若有光”的“小口”,“小口”之外设有景区检票口。当年若有检票口,太守、刘子骥肯定会喜不自禁。“小口”是一狭长的山洞,洞壁抹了水泥,路面是青石板,洞内干燥通风,即使人多应也不至于晕倒。洞在水边,洞外是一瀑布,瀑布外有腊梅轻吐芬芳,腊梅掩映下的石壁有篆书“秦谷”,看这情形似应有内家高人在此修炼。

    穿过“小口”,果真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加之阳光灿烂,心情顿好:涉小溪、步幽径、拉秦弓、踩高跷、踹水车、逐游鱼;梅花桩高低错落,秋千荡上下翻飞;品茶论酒,斗草赏花……说不尽种种乐事。昔日桃花源,今日游乐场,山水之境给人带来的永远是快乐。

    边走边嗨,我已经忘了进桃花源的初衷,陶渊明若隐若随,却是一直提醒着我,自在就是不拘泥、随性任真。其实一千多年前的桃花源就只存于他的心中,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何必执着于所到的桃花源是不是他的桃花源呢?这本来就是一个假命题。

    桃花源自在心中,所得全靠个人品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心远自有桃花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远自有桃花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lq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