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就读过那首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里的龙城飞将说的就是西汉鼎鼎大名的飞将军李广。然后又读过另一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堎中!——这首诗仍然说的是他。
于是飞将军李广的高超箭术便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更由于《水浒传》中的花荣绰号“小李广”而得到了加强!
再后来读到辛疾弃词中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心中便有些疑惑——这么著名的将军怎么会难封呢?
翻开史料,后世对其推崇甚高,唐宋皆将其列入七十名将名录,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交相溢赞,可为什么所在当时的汉王朝就是不给他封候呢?仔细的了解他的平生之后我发现李广名将之名实在有些勉强——真的很勉强!
李广,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19年,西汉著名将领,善骑射,历任七个郡太守前后40年。一直在抗击匈奴的第一线,只要是他在守的郡,匈奴基本上不敢来犯。算是大汉的一道移动的屏障。
其武力勇猛,景帝曾为他叹息说:“可惜你没出生在高祖的时代,要是在那个时代你立功封侯绝对是轻而易举的”——高祖刘邦曾经与众大臣立过盟约:非刘姓者,无军功不得封王候。太平年间立军功自然难有机会,所以才为他叹息。
其实第一次封侯的机会很快就来了。吴楚联合另外五家刘姓王发动了足以撼动大汉根基的兵变——史称七国之乱。在平定这次叛乱的战斗中李广表现极为英勇,斩将夺旗,名声显扬,从而也得到了景帝之弟梁王的赏识,接受了梁王的封赏。自然而然的就失去了朝廷的封赏。
之后虽然长年守卫边郡,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战斗,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军功。
元光元年,汉设马邑之谋准备伏击匈奴被识破,李广率军无功而返。
元光五年,李广率一万铁骑出雁门关碰上匈奴主力,一场血战,一万铁骑全军覆没,连自己都被人家活捉。后来还是趁匈奴不备夺马逃回。
元朔六年,李广随卫青出定襄无功而返。
元狩二年出右北广,由于后路军张骞没有及时跟上,又一次跟匈奴主力血战。虽然终于击退了匈奴,但汉军死伤惨重。最后落个功过相抵,白忙一场。
元狩四年,在李广自己强烈要求下随卫青出征漠北,卫青霍去病大立战功,而李广竟然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在不堪面对朝廷派员诘问之下愤愧自刎身亡。死时,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李广一生终未能封侯!
李广之智勇都表现在小规模的战斗中,尤其喜欢单挑。史书所记其事迹大都是他如何智勇杀敌,鲜有其如何指挥破敌。说白了他更象一个单打独斗的侠客,根本不象是领军的大将。
而且李广行军从不讲究什么队列阵形,扎营也是选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晚上也不打更防卫,只是远远的派几个哨兵。同朝名将程不识就说过:李广行军简便易行,如果敌人突然进犯,就根本无法抵挡。好在他的兵卒都能甘心替他拼命。
他带兵不是以纪律来约束部下,而是以自己的恩德驱使军兵。这样统兵肯定没办法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所以说李广只能为将不能为帅。
历史上的著名将帅,凡有大成者基本上都是心胸宽广的:象汉初的韩信得势后反而重赏给他跨下之辱的泼皮;唐代名将郭子仪知道祖坟被挖反而自责失德……
再来看李广,被贬时有天夜临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阻止李广不让通过。李广从骑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说:“现任将军尚且夜间不能通行,何况是前任。”李广无奈只好夜宿霸陵亭下。不多久匈奴来犯,朝廷重新启用李广。李广便要求霸陵尉一同赴任,霸陵尉一来便被杀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将军的心胸何等狭窄!
当然英雄瑕疵终归还是英雄!他爱兵如子,为大汉扺御匈奴入侵,身先士卒,忠君报国,保境安民的功勋和精神还是值得尊敬的!但在历史长河中和其他名将相比,在指挥战斗这一项确实是要稍逊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