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小伙伴私信,跟我聊读书的话题。我总结了一下,大概分为两类。
一类是喜欢读书,但对于读什么样类型的书以及如何分配精力上存有疑惑。
另一类是不喜欢读书,但又不得不读书,于是求助提问,如何能正确的培养读书的兴趣。
对于读书和治学的态度,从古至今有很多名家都有过深入的表述。如苏轼的八面受敌法—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曾国藩的读书方法:生书宜速,熟书宜背。 还有所谓的鲸吞牛刍法。
于我而言,是从木桶效应里面寻找到一些读书的方法,具体如下。
长板效应读书法。大家都知道长板效应,说的是应该将精力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项目,不断发挥特长以突破阀值实现冰山效应。也有的把它称为蘑菇效应。
这种效应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12年,爱因斯坦向他的老朋友,著名数学家罗格斯曼,请教数学理论知识,因为仅用物理学界的知识已经无法取得新的突破。
尽管爱因斯坦已经是数物理界顶尖的科学家,但当他遇到瓶颈的时候,仍然需要求助其他学科的知识,这逼迫他从原来毫不感兴趣转而全心投入,研究 高等数学知识,这可谓是一种极端的读书法,但却非常务实管用。
当红历史小说作者马伯庸老师也有类似的经历。他说当时读一本有关唐朝建筑地理方面的读本,他死活没办法读下去。毕竟那本书只是客观的将地理、建筑进行记录,没有使用任何的起承转合和修辞作文手法。大概类似于今天的旅游指南,读来全无逻辑结构。
但当他写两京十五日的时候,他需要让主角带着观众穿越到唐朝闹市,既要爬上唐朝最高的塔,也要深入闹市酒肆。这就逼迫他,必须要了解唐朝当时的地理、建筑和风土人情。
在强大的现实需求和写作热情驱使下,他翻开了那本让他无法释怀的书,他带着书中虚拟的主人公上山下海,将长安的建筑逐个游览,以闹市中的每个店家逐一访谈,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在这样的情况下,读者才能够看到古代长安塔尖的佛像,也才能够欣赏到闹市街边烤坊滋滋作响的烤肉串。
长板效应读书法突出的是将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到极致,后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逼迫你不得不进行其他领域的研究。在这个时候,你在原专业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治学理念,可以有效的帮助你快速的掌握新的一门知识。
这个方法推荐给所有在职场打拼和在专业领域研究的的朋友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