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从《五轮书》当中,知道了很多个人思维的误区, 这些误区伴随着我们成长,并且时刻阻碍着我们改变。 一个人成熟的过程,就是内心认知世界不断崩塌重组的过程。 就像蜕皮一样,痛苦又艰难。 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适应能力都是很强的,可就是因为有着某些“习惯”的误区,时时刻刻把我们扣留在“舒适区”当中,很难挣脱。 今天,我们接着看《五轮书》中的水之卷,到底是什么习惯阻碍我们成长!
原文: 1.在日常生活里强调的站姿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所有流派的共识,组好每天都能保持着决斗的站姿。
2.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灵活掌握技巧,增长智慧,增加人生历练,逐渐体会减法进入超凡脱俗的为我境界。达到这个境界之后,你的身与心和谐一致,无论是与艺人战还是多人战,你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3.你要细心体会本卷中的每一句话。勤学苦练,在实战中不断增加经验,这样,你就能渐渐体会到兵法的精髓。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只要你时刻努力,日积月累,中能成功。
4.学习兵法,领悟兵法需要时刻对兵法进行揣摩。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最佳状态是每天都知道你还有不知道的事情,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本书只是提供了修习兵法的一般准则,具体因人而异,你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
今天我选择了四段话来说明学习中的误区,文中加粗的就是我要说的重点:1.日常生活每天保持战斗姿态。2.在基础上灵活掌握,增加人生历练,逐渐体会。3.勤学苦练,在实战中不断增加经验,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不达。4.不断揣摩,从里面总结出新的方法,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无论是学习什么,以上四点是我们学习不可避免的问题,他们阻碍着我们,同时也标志着,遵守以上原则,就没有什么掌握不了的内容。
一:首先是结合生活。我们很多课程,很多练习都是脱离生活的,为什么线下课程更贵?明明书里面都有,微课里面也有。那是因为现场有氛围,让你更投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去,两天的课程(一般培训为期两天),讲求的是密集实践,反复举例演练模型。 如果书中或者微课,可能会有一些错误的理解,而线下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可我们知道了方法后,重点是如何练习。比如我学习【结构思考力】,我知道结论先行,重点的事情说三点,可是在课上很灵,而回到工作当中却很难想起,或者使用起来没有达到效果,更加浪费时间。 这就是因为没有结合生活,我在练习的时候有练习的状态,可是却没有加入生活的状态。我们要做的是把“结论先行,说三点”带入到生活当中,无时无刻都在使用这个方法。看完一篇文章收藏的时候,做一个三句话的总结,看到外面的广告新闻,以结论先行的方式进行分析,做报告分析的时候先别管对不对,先把方法用起来,让他变成习惯,再进行优化。 演讲也是这样,很多人在课堂中表现特别好,而现实中还是紧张,还是想不起来框架模型,这都是因为日常联系没有与生活相互结合。下次练习演讲的时候可以把日常生活中需要的话题结合进去,而不是选择距离我们太远的主题(自我介绍,日报总结,都带进来),并且心理暗示,无论工作还是练习都是一样的,平常心,你的状态就会好很多。
二:多次阅读复习,很多知识信息我们看过就结束了,可重点在于结合你的阅历进行理解,带入带问题当中。为什么同样的一句话,有些老师就能总结出很多道理出来,就是因为他结合了自己的阅历经历啊。比如吴伯凡老师对知识的解读,由一个知识进行延伸,先说一个古代的,再说一个现代的,说一个中国的,再说一个外国的,说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再说一个很多人都不曾听说的。 所以有些书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可能没觉得多么厉害,可等过了一段时间你再去阅读的时候会感到拍案叫绝。
三:结合实践不断演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方法不是你知道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学会,行动,反馈,根据其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迭代,最终变成属于你的行为习惯,《原则》也好,还是《复盘》,再或者是其他一些解决工作生活问题的模型,说的都是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 就像是手机上APP进行更新一样,没有永远最好的版本,而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一点点进化而生。
四: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一条说的也是不断揣摩更新迭代,而最重要的是总结最适合你的方法。你看,不管是时间管理、还是项目模型、演讲技巧还是读书方法,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路,关键是这个方法是否最适合自己。 很多观点道理也是如此,正反两面都说的通,可哪一个最符合你的原则,哪一个最能表达你的思想,找到他,那就是你决胜的核心。
Ps:我们很多人都在寻找普世方法,这没什么问题,可你要知道,无论这个方法多么普世,依然会存在用着顺不顺手这一说。所以,以上四个关键点,选取你当前最欠缺的,最需要的,最认同的,记住他,运用他,更新他,“改变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