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工具是再贴现率。贴现是个人或企业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通融资金,银行扣取自提款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以票面余额付给持票人。
而再贴现是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后,若其资金紧张,在贴现票据到期前,可持未到期的贴现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贴现的主要作用是掌握贷款条件的松紧程度和影响信贷的成本。当经济趋热时,中央银行可提高再贴现率,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成本增加,将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需求,使货币供给量减少,从而间接减少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数量,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的热度。
再贴现这个工具的力度比较温和,不会对经济行为产生猛烈的冲击,被称为“温和的再贴现率政策”。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非主动。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要求商业银行向其借款;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毕竟,借不借钱,找谁借钱,都是商业银行自己说了算。借钱的渠道很多,商业银行不一定非得求助于中央银行。
二是紧急求援手段。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会尽量避免向中央银行借款,只是将其作为紧急求援的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利用,以免被人误认为财务状况不佳。
三是效果有限。当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十分缺乏时,即使再贴现率很高,商业银行依然会从中央银行借款,中央银行想通过较高的贴现率来抑制商业银行的借款就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第二个工具就是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的政策行为。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它的主要作用是中央银行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或外汇意味着进行基础货币的吞吐,可以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当经济形势偏热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卖出证券收缩银根,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被称为“灵活的公开市场业务”。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主动出击:这一政策是一种“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中央银行可以按照政策目的独立实施,而无须考虑商业银行是否配合。就这点而言,这项政策工具比再贴现率具有优越性。
二是操作灵活。中央银行可以随时决定买卖债券的时间、地点、种类及数量,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能迅速改变其操作,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这也比一刀切式地调整法定准备率要好得多。
三是预测准确。公开市场业务是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根据总的政策方针灵活进行的,其政策使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较为准确的加以预测和控制。
公开市场业务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被认为是最有效、最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是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美联储90%的货币吞吐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德、法等国也大量采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
第三个工具就是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中央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
而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它的主要作用是实行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这个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将吸收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或以库存现金形式自己保持。简单的说,就是各家银行需要交给中央银行保管的一部分押金,用以保证将来居民的提款,而如果押金交的比以前多了,那么银行可以用于自己往外贷款的资金就减少了。
打比方说,2022年1月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为18.5%,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18.5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81.5万元。2022年6月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1.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78.5 万元。因此,提准有助于适当减弱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
法定准备率被称为“猛烈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其主要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方法最简单。直接调整即可。据估算,上调0.5个百分点后,可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1600多亿元。
二是效果最猛烈:银行与金融体系、信贷量之间存在着乘数放大的关系,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因此,即使法定准备率的一个很微小的变化,都会对金融市场和信贷状况产生强烈的影响。同时,准备金率调整对金融机构经营震动较大,准备金率变化需要银行重新调整资产组合,但是金融机构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国外主要中央银行一般已不再将其作为常规性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零准备金率正成为一种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