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稿能力: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一
为什么不能等你想清楚了再写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创业者就是要在一切都未就绪的时候去作死。如果什么事情都准备好了,我就不会成功了。”
写作也是如此,你不能等想清楚了再写。为什么呢?下面是四点原因。
1
写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你根本想不清楚
不能想清楚了再写,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根本就没法想清楚。
《财新周刊》总编王烁说过,思路本来就是发散、断片化的,所以不要指望先在头脑中完成创作,然后“下笔如有神”。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随时随地将断片的思路和灵感落于纸上,为大脑减负,再在纸上完成整合。
所以,“想清楚”这件事在写作中是不存在的、不靠谱的。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只能在写的过程中想清楚,如果不去写,你不知道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另外,你一旦开始写,就会不断找新素材,组合信息。这个过程会触发你的很多新灵感,如果你不动笔写就不会有这些灵感,所以不要过于沉浸在想法当中。
2
写作者都有拖延症,想多久就会拖延多久
写作者都有拖延症,之所以会得拖延症就是因为你只想不写。治疗写作拖延症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第一句,写下第一句就会有第一段,写下第一段就会有第二段。
“想清楚再写”,是大多数写作者最常用的拖延借口,想100句,不如写下一句。作家杰克·伦敦说过,你不能等灵感来找你,你得拿着棍棒去找它。只要开始写,你就停止了拖延。
高效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是“推进思维”,不要站在原地,要一直往前“拱”。
3
只有开始写,才能摆脱写作恐惧
大部分写作者都有写作恐惧症,只不过有的严重,有的轻微。
摆脱恐惧最好的办法是直面恐惧,恐惧只会随着时间的拖延越来越严重,但只要开始写,你就可以很快忘记恐惧。
因为恐惧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当开始写之后,你面对的都是具体的东西:怎么写好一句话,怎么解释好一个概念……你在处理具体的事情时会忘记恐惧。
有经验的作家告诫我们:要有勇气写砸。
4
先完成再求完美,先写完再修改
完成和完美哪个更重要?当然是完美。但是你要先成稿,没写出来的文章都不能称为文章,只能算作内心的想法。
有句话说,先干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写作亦是如此,没有人能一步到位写出完美的文章,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鲁迅写完散文《藤野先生》,修改了160多处,《坟》的题记全文只有1000多字,他也改动超过100次;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海明威写《老人与海》,改了200多遍才付印。
二
如何做加法写作,提高信息总量
什么是信息总量?一篇文章提供了多少知识、多少认知,解释一个概念够不够全面,描述一个故事够不够详细等,这些都是文章的信息总量。总的来说,信息总量就是你文章的厚度。
为什么信息总量重要?
这个时代什么最贵?读者的时间最贵。写文章想要获取读者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就要提供信息量足够大的内容,短平快的内容能提供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所吸引的用户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
另外,从分享的角度来说,信息量不足的内容可能就意味着价值不够大,读者分享的动机就会弱很多,这势必影响文章的传播和价值最大化。
如何提高文章的信息总量呢?学会加法写作。
写作是一个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
加法写作是为了提高文章的信息总量,减法写作是为了提高文章的价值密度。
1
不该省略的信息,要补上
文章的信息量源自内容,足够多的信息量就要有足够多的内容做支撑,不是说要用内容来凑信息量,而是要把你该写的写完整。
你抛出一个陌生概念却不解释,提及一件事情却又没说明白,提到一个人却没说是谁……都会让读者的阅读体验糟糕透顶。
不该省略的,要补上,一是可以提高文章的信息总量,二是可以使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好。不该省略的地方你省略了,读者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团一团的疑问,阅读流畅度不够,读者就容易失去耐心,甚至直接停止阅读文章。
2
已有的信息,要详细
对于暂缺的内容,我们要补上;对于已有的内容,我们要详细阐释。
当我们要了解某件事情时,总希望得到更多的细节,除非不感兴趣,否则肯定会觉得知道得越多越好。当我们向别人请教一些方法、经验时,我们也希望对方尽可能详细讲解;我们会认为越详细,自己会理解得越好。
第一,如果你写到一个重要的点,就一定要详细阐述,这样读者才会更满足,阅读体验才会更好。
第二,如果你要分析一个原因,就一定要预先说明状况,要让读者理解现状,然后再分析原因。
第三,如果你写的是一个故事,故事的精彩之处就是人物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切忌将这些一笔带过。
3
增加论点维度
同样写一个观点,你能从五个维度去论证,别人只能写出三个;同样一件事情,你能从五个角度去解释,别人只能解释三个角度,那你的文章就赢了。谁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维度,谁的文章信息量就更大。
比如,我的爆款文章《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讲道理》的题目就是我的核心论点。为了充分论证这句话,就要把它刻到读者大脑里,于是我围绕这个点,找了五个维度来论证 。
三
如何做减法写作,提高价值密度
做减法是为了提高文章的价值密度。
什么是价值密度?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单位篇幅内,比如一分钟、手机一屏,你能提供多少价值。价值密度越高,读者获取价值的效率也就越高。
减法写作,先减大,再减小。减大是从文章整体入手,减小是从词句细微处入手。
所以减法写作的第一步是聚焦主题,删掉无关内容。
你一定要记住一句话:一篇文章好看,不是因为每一段好看,而是整体好看。好看的文章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从头到尾,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中间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个累赘的东西,都会减弱整体的逻辑、流畅感、价值密度,也容易让读者“出戏”。
四
优化重复表达
重复是最大的啰唆,是文章价值密度的毒药,也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
1
相近的观点
2
同质的案例
什么是同质的案例?
我可以举一个父母和成年子女的例子,再举一个父母和上小学的孩子的例子,这样没问题。如果我举两个都是父母和小学生的例子,就是案例同质化。如果两个都是小学生,一个是国内的,一个是国外的,就又没问题了。
3
不同的说辞表达同样的意思
4
不言自明型重复
不言自明型重复指的是两句话有暗含关系,一句话的含义隐含在另一句话里,如果表达了其中一个分句,另一个分句就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我每次买东西的时候都喜欢砍价,用更低的价格买。
比如:我希望明年月薪从5000元涨到8000元,每个月可以多赚3000元。
5
镜像重述
镜像重述指的是简单地用肯定和否定的形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比如:
我们最好7点钟准时到咖啡厅,不要迟到。(准时到,不要迟到,镜像重述)
比如:
情商高的人懂得把优越感留给别人,不会光顾着自己“秀”优越感。(懂得,不会,镜像重述)
五
从头到尾精简每一句话
把累赘无用的字词从头到尾删完之后,你再读一遍,文章一下子就变得干净、利索、有节奏了,阅读体验也大幅提升了。
具体怎么删累赘无用的字词呢?
1
不必要的代称
原句:原以为听了我的这番话,粥粥可以就此释怀。
改后:原以为听了这番话,粥粥可以就此释怀。
2
删掉不必要的因果词
原句:周末和朋友粥粥吃饭,她说,最近因为遭遇单位降薪调岗,所以心情很差。
改后:周末和朋友粥粥吃饭,她说,最近遭遇单位降薪调岗,心情很差。
3
多删一点“的”“是”“了”。
原句:我和新来的大学生享受着同级别的待遇。
改后:我和新来的大学生享受着同级别待遇。
4
删掉累赘词
原句:前段时间因为采访的缘故,我认识了一个名叫粥粥的餐厅店长。
改后:前段时间因为采访,我认识了一个名叫粥粥的餐厅店长。
再改:前段时间采访,我认识了一个名叫粥粥的餐厅店长。
再改:前段时间采访,我认识了一个叫粥粥的餐厅店长。
再改:前段时间采访,我认识了个叫粥粥的餐厅店长。
再改:前段时间采访,我认识了个餐厅店长,叫粥粥。
这个技巧需要你的耐心、细心。对于文章,你要一句一句地去读,然后一点点修改。但只要你这样做了,你的文章立马会上一个档次。
总结
一篇文章价值密度低,通常表现为内容与主题无关,表达重复啰唆。因此,要提高文章的价值密度,要先减大再减小,先从整体入手,聚焦主题,删掉无关内容,优化重复表达,再从细微处入手,从头到尾精简每一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