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后记
满山遍野都是苍翠挺拔,头顶的太阳依然火辣辣的,却也已是初秋时节。三年一个轮回,今年的我又一次从初一出发。部编版教材,是第二次接触,似乎比前一轮回多了点底气。
七年级第一课《春》,很经典的一篇散文。几乎到了只要上过学的人,就能顺口背诵几句里面的景点词句。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刚刚进校,会有诸多不适。对于初中语文学习,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决定放缓节奏,将本篇课文设计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的目标主要是认识教材,初读文章,疏通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从引导学生从认识语文课本开始。对教材进行整体介绍,同时将初中语文考察的重点做了简单说明。随后,从单元导语切入正题。在阅读单元导语时,慢慢渗透提取信息的概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对于“关键词”这个概念,很陌生。有些疑惑,小学语文学什么。
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从检查预习开始。前一天下午进行入学教育时,已经给他们讲解了预习方法和要求。当时从学生听讲的神情来看,预感情况不会太好。果不其然,一塌糊涂。最让人无语的是,小小年纪的他们,在我指出他们预习不合格时,脸上的满不在乎和傲慢无礼让人心惊。我不知道,现在的学生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那样的麻木,估计鲁迅如果看到,又会大声呐喊:“救救孩子!”
因为预习检查超出预估,预习效果太过贫瘠。仅在认读字词时,对于前后鼻音,多音字,声调通通一塌糊涂,就用了二十分钟左右。还没指导诵读,下课铃声已然响起。很明显,第一课时,未能完成教学预设。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第二课时,主要以朗读促欣赏,引领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诵读,领悟朱自清笔下春天的多姿多彩。同时,在赏读的基础上分析比喻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首先从第一课时的剩余任务——感知课文内容切入学习。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具体赏析“绘春”部分的五福图。
设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骨感。引导学生在学习“春早图”时,短短几句话,连着叫了两个学生都读的磕磕绊绊。只好领读了一遍,这样学生才流利地读完一段。之后用“写出了——怎样的特点?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为什么?”的模式开启正文学习。边读边学,在指导读的基础上,渗透句子的表达效果,一节课仅仅学了两幅图。不过,这点倒是在课前预设时已经预估到了。
总体来说,这节课,虽然开始的比较艰难,倒也不算太惊讶。一节课,学习氛围还是轻松愉悦的。从大部分学生的表情来看,不全是麻木了。有点安慰,多了点期待。
第三课时,在第二课时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余三幅图,学习目标与第二课时一样。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写景抒情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同时感知大自然的美,体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由于第二课时已经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了,所以本节课主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按照第二课时的学习模式,分组学习剩余三幅图以及最后一部分“赞春”。
学生在分组学习时,有的组交流的热火朝天,有的组就显得有些茫然无知。对不知道该如何入手的小组进行指导,一点一点教会他们合作学习。十分钟后,开始展示交流。两个班学生在“迎春图”的学习上有区别,7班的学习效果好于8班。
学生的朗读还是问题多多,没有责怪他们。因为这两天就没上过早读,学生也就找不到读书的时间。同时,他们在交流写得好的词句时,也没用强调答题模式。因为,这些学生毕竟刚刚进入初中,总得给他们一个适应过程。只要他们能找到一个赏析的点,说出一点理由,我都及时给予了表扬。不想让刚刚进入少年生活的他们对初中语文产生畏惧,慢慢来吧!
三节课结束,从课堂学习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作业反馈来看,学生的听讲效率不高;从行为习惯来看,学生的学习习惯堪忧;从设置的目标来看,朗读的目标未能完成。最后,只好在早早读上,对朗读进行了简单指导。老师有些包办,学生有点敷衍。
又是新的一学期,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但愿,我的学生也能“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期待我们的春天早日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