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与园丁父母】
一口气听了四本书,《园丁与木匠》重温,英国顶级心理治疗机构塔维斯托克的系列丛书之《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和《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不停》以及《婴儿与母亲》,每本书的侧重都有所不同,《园》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讲育儿的态度,也回答了我对于长期观察的家庭教育的疑惑,园丁塑造的是抱持的氛围,而并非如木匠那般用条条框框架架来规定如何育儿,这点在《婴儿与母亲》一书中得到了回应,木匠父母的处心积虑有时候可能成为孩子后期人格障碍的根源,然而对待育儿,一个生态系统又不单单是父母的角色,还涉及祖父母,保姆,育儿专家,幼儿园等等,这几本书都是着重从家庭教育的角色上来进行分析。
《园》特别用了净化概念来去解读成长背后的逻辑,我们如果用园丁的视角来理解教育的生态净化,时间的维度就成了最好的刻度,正是因为有这样漫长的时期,才会有试验的空间和行为。在这个视角上,解答了我采集的很多故事样本,那些在成年以后定力很强的人,能够更加坚定地确定长期发展方向的人,都是在早期试错很多,而更重要的是很小的时候,经历了多次的转学和环境的变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孩子善于应对变化的大脑;这一部分我又理解为属于逆商教育。但不管是刻意为之还是环境使然的变迁,园丁所塑造的充满爱的抱持的环境是所有的教育前提,是生态系统的底色,不然变迁的分离焦虑也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等。
【情绪教育】
父母的园丁角色,带来的好奇心与安全感之间的平衡,才能有效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在《0-2》中不仅说到了这种平衡,特别强调情绪才是父母在这个阶段发力的部分。看得又哭又笑,笑是因为大人呈现的情绪链打出生后就已如此,哭是因为小时候受的皮肉之苦都是激怒了父母到无法控制的痛打,包括自己在公众场合的情绪失控,都是有小时候接收到的情绪教育息息相关。以前常听心理学的朋友说原生家庭,这里讲的不是情绪模式,而是父母的情绪教养模式是如何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和人际交往模式。0-2岁带我回到了我从来不记得拥有的时空。
【游戏设计】
《3-5岁》特别阐述了游戏的三层重要意义:表达自身情绪的出口,寻求掌控感;充分建立自我认同;强化性别认知。我还和做游戏设计的同学交流了一番。这三重意义都可以被进一步的发现和探索,可以作为故事案例讲给父母听,特别是孩子在幼儿园,如何探索和其他人的关系,这恰是父母可以去进一步引导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