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技能学习
虚构类小说听书稿范文及解析

虚构类小说听书稿范文及解析

作者: 钟毓文 | 来源:发表于2019-11-27 15:40 被阅读0次
    虚构类小说听书稿范文及解析

    《寻圣光的人》听书稿解析

    破题:抛出观点“漫画是给小孩子看的”,对该观点进行反驳,用朱德庸的漫画来论证自己的反驳。

    引题:小男孩卡尔文在漫画的启发下做了些什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总结书的主要内容:《寻圣光的人》,是一部心灵疗愈小说。它讲述了17岁的少年卡尔文,为治愈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展开了一次奇幻之旅。最终,卡尔文不仅治愈了疾病,还收获了爱情。整个故事充满戏剧性和哲理性。

    介绍作者的概况:多本畅销书的作者。

    介绍背景知识:《卡尔文与霍布斯》及漫画家比尔的概况。

    三个重点:人的差异性,追逐梦想过程中的自我接纳,书中的隐喻。

    重点一的几个小点:

    1.卡尔文为何痴迷漫画?引出卡尔文精神分裂被送往医院。

    2.到底如何看待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举例莱布尼茨的哲理,引出苏西对待卡尔文的态度,议论待人之道。

    3.小结。

    重点二的几个小点:

    三次对话。

    1.自然之美引发苏西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苏西谈起经典之作,用比尔被炒鱿鱼来论述痛苦和困难的意义、成功的定义。

    3.苏西和卡尔文互相表白,卡尔文的自卑引出了YouTube关于自我认知的例子以及阿德勒克服自卑的例子。

    4.小结。

    重点三的几个小点:

    1.剧情-卡尔文是否顺利抵达克里兰夫?怎么突然出现一架直升机?是谁打电话叫了湖岸救援队?卡尔文的转变-胆小怯懦变得勇敢。

    2.本我,自我,超我的隐喻,以及几个配角的隐喻。

    3.小结。

    大总结:要加入自己的观点在结尾。

    本范文来源于“有书”APP

    你好,欢迎来到有书“每日有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小说《寻圣光的人》。这部小说的中文版大约11万字,我会用26分钟为你讲解书中的精髓:人生会经历许多磨难,认识自己,勇敢做自己,就是成功。

    小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看漫画的经历。经典系列漫画有《父与子》、《大力水手》、《丁丁历险记》等。漫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也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但,这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有人就会觉得:漫画嘛,就是给小孩子看的。真是这样吗?

    前些年,朱德庸的漫画作品《我们都有病》风靡华人圈。这部漫画取材于现实生活,风格幽默,很接地气。这本漫画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就有著名话剧导演田沁鑫。看完漫画后,田沁鑫说,朱德庸的漫画有一种荒谬感。她对一副画面印象尤其深刻——一个上班族在高空电线上优哉游哉地骑独轮车,而他底下是车水马龙的街头。这种强烈的对比让田沁鑫特别震撼,一瞬间,她明白了朱德庸创作这部漫画的用意——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他希望人们尽量减少焦虑,能够心态平和地生活。2011年年底,田沁鑫将《我们都有病》改编成话剧,并搬上舞台,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瞧,漫画可不止是给小孩子看的,它也可以承载许多重大主题,甚至可以启迪人生。这不,十七岁的高中生卡尔文就是个漫画迷,他迷的不是朱德庸,而是美国著名漫画家比尔·沃特森。田沁鑫迷《我们都有病》,把它拍成了舞台剧。那卡尔文在比尔漫画的启发下,又做了些什么?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寻圣光的人》,是一部心灵疗愈小说。它讲述了17岁的少年卡尔文,为治愈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展开了一次奇幻之旅。最终,卡尔文不仅治愈了疾病,还收获了爱情。整个故事充满戏剧性和哲理性。在跟随卡尔文一起历险的同时,我们也不禁回过头,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这本书曾荣获加拿大年度最佳图书奖,还入围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终选名单,畅销全球50余国。

    这本书的作者玛蒂纳·莱维特,是美国人,写过多部畅销小说,她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玛蒂纳目前生活在加拿大的亚伯达省。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会从以下三点出发,为你解读这部小说:

    第一,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学会尊重这种差异性,世界才会更美好。

    第二,人生是追逐梦想的过程,也是自我接纳的过程,生命不息,成长不止。

    第三,小说中,毛绒虎霍布斯、女同学苏茜以及一路上的各种奇遇,分别隐喻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先来说第一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学会尊重这种差异性,世界才会更美好。

    在这里,我得先花一点时间,简单介绍一下《卡尔文与霍布斯》这部系列漫画。如果不交代这个背景,你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在小说《寻圣光的人》里,卡尔文会对这部漫画如此痴迷,而且这部漫画居然严重影响到了卡尔文的日常生活。

    漫画《卡尔文与霍布斯》的主角,是6岁的小男孩卡尔文与他的玩具虎霍布斯。卡尔文的名字,来源于神学家约翰·卡尔文,霍布斯的名字,取材于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这部系列漫画的作者是比尔·沃特森。比尔本人,就是这两位大学者的忠实粉丝,他别出心裁地让霍布斯在卡尔文的幻想中,变成了一只真老虎,并引发了卡尔文生活中的一系列趣事。

    《卡尔文与霍布斯》系列漫画从1985年一直连载到1995年,在全球50多个国家里超过2400种报纸上刊登过,收获了数以万计的忠实粉丝。1995年11月9日,比尔宣布退休,在粉丝们的挽留声中,他毅然决然退出公众视线,回老家克利兰夫过上了隐居生活。鉴于比尔对漫画界做出的巨大贡献,美国漫画家协会授比尔最高漫画奖——鲁本奖。

    好,交代完漫画背景,我们再回到今天的故事上。小男孩卡尔文是个资深的漫画迷,尤其喜欢《卡尔文和霍布斯》这套漫画。比尔在他心中,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P5:原来,在卡尔文出生那一天,比尔出版了最后一部漫画书。卡尔的爷爷为了迎接孙子的到来,特意给他买了和漫画中的霍布斯一模一样的玩具虎,这个虎,也叫霍布斯。卡尔文由此觉得,这是冥冥中的天意,他就是漫画里的那个卡尔文,而他的玩具虎就是漫画里的霍布斯。

    卡尔文是家里的独苗,没有兄弟姐妹,平时非常孤独,他爱幻想,脑洞非常大。小小年纪的他,把自己和玩具虎幻想了漫画书里的人物,一举一动都在模仿漫画。就这样,霍布斯成了卡尔文童年时代最好的朋友。

    九岁那年,毛绒虎霍布斯已经被玩得很脏了,卡尔文的妈妈想把霍布斯弄干净一些,就把它放进洗衣机清洗,结果,霍布斯被洗烂了。霍布斯是卡尔文童年时代的精神寄托,给卡尔文带来很多快乐,也是卡尔文的勇气来源。在霍布斯被洗衣机洗烂后,卡尔文性格大变。他失去了精神支柱,变得犹犹豫豫、胆小怯弱,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

    P6:时间一晃,转眼卡尔文都十七岁了,他正读高三,成绩优异,智商超过96%的人。未来,他想攻读神经科学专业。卡尔文俨然就是学霸一枚。但,英语和生物是让他很头疼两门课。

    也是在这一年,卡尔文出现了严重的幻听和幻视,总能看到童年毛绒虎霍布斯的形象。对,就是那个被洗衣机洗烂的霍布斯。霍布斯总在卡尔文耳畔说东道西,卡尔文也能和它顺畅地交谈。这幅场景,在正常人看来,完全就是卡尔文自己一个人在自言自语,怪瘆得慌。同班的坏男生莫斯就经常欺负卡尔文,还当众叫他“怪胎”,怯弱的性格让卡尔文不敢做任何反抗。其他人也觉得卡尔文有些怪怪的。

    在课堂上,卡尔文总想着霍布斯,思想老是开小差,回答问题也是答非所问,搞得老师很头大;苏茜是卡尔文唯一的好朋友,但现在,连她也交了新朋友,没空再搭理卡尔文了。

    看起来,卡尔文像是被全世界遗弃了。卡尔文的父母发现了儿子的异常,带着他去看医生。诊断结果让所有人感到崩溃:卡尔文得了精神分裂症。

    卡尔文的父母非常爱他,出于对儿子健康的考虑,他们不得不送卡尔文住院治疗。精神科里的病人千奇百怪,有的病人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一直重复着喝水的动作,有的病人幻想自己是军队里的士兵,见人就报告军情,滑稽可笑。看着这些人,卡尔文越发焦躁不安。

    即使在住院期间,卡尔文也还是会产生幻视,能清楚地看到霍布斯,也能清楚地听到它的声音。他俩就像连体人,一刻也不分离。霍布斯总是在卡尔文耳畔絮叨个没完。卡尔文不胜其烦,可又拿它没办法。

    这一天,好朋友苏茜来医院探望卡尔文。卡尔文忍不住告诉了苏茜一个秘密。原来,卡尔文不相信打针吃药能治好这种病,他坚信,只有漫画家比尔才能救自己。而救他的唯一办法,是让比尔重新拿起画笔,再创作一部漫画。在新漫画里,主人公卡尔文也是十七岁,健康活泼。书里,不再有霍布斯。卡尔文告诉苏茜,比尔就是自己的“圣光”,他说自己会尽快出发,亲自去找比尔。

    听了这个疯狂的想法,苏茜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所在的利明顿和比尔隐居的克利兰夫之间,相隔数千里路程,中间还隔着北美洲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每年冬天,都有人在伊利湖死去。难以想象,就凭他们两个人、四条腿,就能走到千里之外的克利兰夫。

    但同时,苏茜也被卡尔文的真诚所感动,她当即决定,和卡尔文一起出发,去寻找比尔。说干就干,他俩尾随在两个大人身后,假装是探访病人的家属,顺利地逃出了医院。当然,霍布斯也紧跟在他们身后。

    讲到这里,作者玛蒂娜不动声色地抛给了我们一个问题:到底该怎样看待那些与众不同的人?

    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与大部分人行为方式不同,因此常被视为怪人,遭受他人的排挤和打压。社会舆论也会给他们很多压力。小说里,卡尔文有精神分裂症,他的同学莫里斯经常公然地欺负他,还口口声声叫他“怪物”。可是,卡尔文明明很优秀啊——他智商超过96%的人,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并不是异类。

    其实,细细想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学会尊重这种差异性,世界才会更美好。

    17世纪时,德国皇帝让哲学家莱布尼茨解释一下哲学问题。布莱尼兹对皇帝说,任何事物都有共性。皇帝不信,让宫女们找来一堆树叶,莱布尼茨从这些树叶里面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皇帝很佩服。这时,莱布尼茨又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相同的。就连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一样的”。皇帝还是不信,又派宫女又去找树叶,想找出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推翻布莱尼兹的观点。结果,皇帝认输了。好多树叶粗看是一样的,细一比较,才发现形态各异。

    你看,天底下没有完全一样的事物,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人。而我们大部分人,受知识、阅历等局限,常拿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世界,看待他人。这,其实很狭隘。

    在这本小说里,有个细节很感人:知道卡尔文得了精神分裂症后,苏茜既不吃惊,也不嘲笑,而是平心静气地对卡尔文说:“我从网上了解到,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名人、甚至富人,都有患精神分裂症的。”虽然,卡尔文马上纠正了苏茜的说法,让她不要提“精神分裂症”这个词,但是,对卡尔文而言,苏茜的这句话,无疑像是严寒冬日里的一只热水袋,温暖了卡尔文的心田。

    对待与自己不同的人,不歧视,是首要原则。人无完人。卡尔文虽然得了精神疾病,但他依然很优秀。疾病并不是我们贬低他人的理由。尊重每一个人,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好,我们来小结第一点。卡尔文从小就是个漫画迷,十七岁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总能看到漫画中的毛绒虎霍布斯。他被送进医院治疗,女同学苏茜来探望她,卡尔文告诉苏茜,他想尽快动身,去找漫画家比尔。比尔是他生命中的“圣光”,只有比尔,才能救他。苏茜被卡尔文的真诚感动了,决定和卡尔文一同上路。苏茜很懂卡尔文,她不但不排斥卡尔文,还给予卡尔文尊重和理解,这让卡尔文坚定了信心,鼓足勇气去行动。

    说完第一点,再来说第二点:人生是追逐梦想的过程,也是自我接纳的过程,生命不息,成长不止。

    卡尔文、苏茜,还有霍布斯,他们仨一起出发,开始了一段奇幻之旅。卡尔文把这次出行,视为一次朝圣。他们上路以后,历经坎坷,遇到过各种奇人怪事。在卡尔文和苏茜之间,曾有过三次富有哲理意味的谈话,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说第一次对话。

    卡尔文他们逃出医院后,去一家运动品商店购置了专业的户外旅行用品,然后搭上一辆出租车,直奔皮利角公园的伊利湖。当出租车司机得知他们要徒步穿越冰湖后,惊呆了,正想报警,卡尔文塞给他一叠小费,出租司机接过钱,开着车一溜烟跑了。

    当时,正值寒冬,伊利湖银装素裹,目光所及之处,无一不是冰天雪地。行走在冰面上时,卡尔文只顾低头赶路,苏茜却不忘欣赏周围风景。走在人迹罕至的冰面上,就像是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尽管无人为伊利湖的美丽喝彩,但它依然保持着这种高贵圣洁的美。

    望着眼前的美景,苏茜不由感叹:世界本身就很美,它不需要向人类证明什么,它只要尽情展示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已经美不胜收了。接着,苏茜说,她现在还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她觉得,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这可能就是生活的魅力吧。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人为自己做出的一系列决定。

    苏茜这段话,虽然很短,却很有哲理性。在《庄子·知北游》里,有这么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的正是苏茜这段话的意思。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人类永远是渺小的。人活着的意义,正是在于探索生活的意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再说第二次对话。

    伊利湖非常大,每一天,卡尔文和苏茜都在冰湖上艰难行进,却还是望不到湖的尽头。这一天,卡尔文和苏茜走累了,就坐下来开始闲聊。苏茜问卡尔文是否知道一个叫“马塞尔·施沃布”的作家。卡尔文摇头。接着,苏茜又说了一大串名字,卡尔文一个都没听过,他不知该怎么回应,只得默不作声。苏茜说,他们都是伟大的作家,但现在,已经没人再读他们的书了。像这样的作家,历史上还有很多。今天,年轻人之所以还读某些经典作品,主要是因为,那都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读不行。

    苏茜说,她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她在意的人身上,比如家人、朋友等。她说,她能理解比尔成名之后,为什么要主动选择隐居。比尔初入职场时,第一份工作被炒了鱿鱼,他深受打击,于是痛定思痛,苦思冥想了好多天,就是为了搞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后来,他确信自己热爱画画,想以此为生,于是他拿起画笔,一副一副地画。有一天,他真的靠画画红了,名利双收。然而,时间一久,他感觉自己被掏空,深深厌倦了这种生活。他不想被名利束缚,更不想被世俗规则绑架。在他心里,工作只是身后的一部分,家人亲情才最重要,隐居才是他喜欢的生活方式。

    苏茜认为,卡尔文得精神分裂症,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它能让卡尔文对别人的痛苦更有同情心。苏茜还鼓励卡尔文,要勇敢面对困难,风雨过后,终将迎来彩虹。

    这些话,看似浅显,却很值得玩味。历史上,那些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一方面他们确实成功了,另一方面他们也失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用在工作上的时间过多,留给生活的时间必然就少了。成功,其实并没有统一标准,关键是,你要怎么定义“成功”。前几年,曾流行过一句话:“真正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过一生。”显然,比尔做到了。他在事业巅峰之时,选择急流勇退,光是这份勇气,就足矣令人敬佩。苏茜就是看懂了这一点,才能深深理解比尔的选择。

    比尔和苏茜的第三次对谈,是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

    经过一路冰上跋涉,卡尔文和苏茜终于互相表白了。苏茜坦言,自己一直在暗恋卡尔文,卡尔文不相信这是真的,问她为什么会爱上自己。苏茜说,卡尔文想象力超群,谈吐有趣,喜欢探索问题本质,而且还很懂她。

    卡尔文被苏茜突如其来的告白整懵了,虽然他很喜欢苏茜,但还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苏茜面前,卡尔文一直很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苏茜。这时,苏茜告诉卡尔文,班级里有一大半女生都很爱慕卡尔文,认为他既聪明又有趣,才华横溢,是个很有魅力的男生。只是,卡尔文自己并不知道罢了。

    这一点很有意思。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人喜欢看低自己。YouTube网站上,曾有过一个视频,是一家外国机构做的随机测试。主持人当街拦住10个路人,让他们给自己的相貌打分。大部分人都给自己打分较低。然后,主持人请他们来到专业画室,让画家给每人画一幅肖像。结果,等这10个人看到各自画像时,好几位都激动地留下了眼泪。为什么呢?因为在画家眼中,他们长得都不错,根本不像他们自己说的那么难看。

    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你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你,会有如此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我们不够自信吧。大部分人,在多数时候,都不够自信,尤其当着陌生人面,自信就更少了。当一个人不自信时,总是喜欢把自己藏起来,而当一个人变得自信时,他的举手投足都散发着魅力,让人忍不住想靠近他。

    心理学家阿德勒小时候,体弱多病,身材矮小,还患有佝偻病,后来又得了肺炎,差点死掉。童年的经历让阿德勒很早就立志要当医生,多年后,他不仅成了医生,还成为著名心理学家,写出了经典名著《超越自卑》。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面对他自己无法应对的问题时,他就会出现自卑情结。”当苏茜向卡尔文表白时,卡尔文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他觉得自己配不上苏茜。我们看到,尽管卡尔文聪明勇敢,但他仍有自卑的那一面。人,本来就是很复杂的动物,卡尔文这个人物非常真实,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好,我们来小结一下,卡尔文、苏茜、霍布斯,他们仨一起逃出医院,直奔伊利湖。当时正值寒冬,湖水已经结冰,三人在冰面上一路前行。卡尔文和苏茜之间有过三次对话,对话内容围绕自然之美、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态度,以及恋爱心理展开,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说完第二点,再来说第三点:在小说中,霍布斯、苏茜以及旅途上遇到的各种人,分别隐喻了什么。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但我想请你猜猜看:卡尔文他们能成功穿越冰湖,顺利到达克利兰夫吗?

    你以为这个故事是美国版《西游记》,最后孙悟空取经成功?错了!小说结尾,卡尔文、苏茜和霍布斯并没有走出冰湖,相反,冰面出现了大裂缝,卡尔文他们又累又冻,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掉进冰窟窿里了。这时候,一架直升飞机从天而降,把卡尔文和苏茜接走了,而霍布斯却主动选择留在冰面上。不得不说,这个结尾真的很有趣,它不落俗套,打破了我们的定势思维,更接近现实生活。

    可能你会问:怎么会突然出现一架直升飞机?是谁打电话叫了湖岸救援队?我想说的是: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作者玛蒂娜把这个谜题留给了我们。你可以发散思维去联想,渔夫、卡车司机或诗人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拨打了救援电话。

    卡尔文和苏茜被送往医院急救,由于抢救及时,两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苏茜的脚指头被冻掉了一个。身体恢复之后,卡尔文和苏茜重返校园。这时,他俩都成了学校的红人。同学们对他们敬佩有加,卡尔文也一改之前的性格,变得勇敢多了。当莫里斯再来欺负卡尔文时,卡尔文再也不怂了,他会果断反击,让莫里斯知道他的厉害。莫里斯生性欺软怕硬,见卡尔文如此英勇,就再也不敢对卡尔文动手动脚了。卡尔文终于找回自信,他的精神疾病正在渐渐康复。另外,原先让他头疼不已的英语课和生物课作业,在经过这次历险后,他也在心里准备好了答案。

    我们在前面说过,这是一部哲理小说,里面有多处隐喻。现在,我们就来仔细说说。

    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的精神世界由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三部分构成。其中,本我,代表仅有本能和欲望那个“我”;自我,代表负责处理现实世界事务的那个“我”;超我,是良知或道德层面的那个“我”。每一个人,都由这三个“我”构成。

    你有没有发现:作者玛蒂娜很巧妙地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应用到了这部小说里。这是非常高级的写作手法。

    霍布斯,代表卡尔文的本我。小说一开始,霍布斯就出现了。它不是真玩偶,而是卡尔文幻想出来的。卡尔文的奇幻之旅,霍布斯一直紧紧相随,它时而和卡尔文拌嘴,时而插科打诨说怪话,时而又揭穿卡尔文暗恋苏茜的小秘密,使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趣味。故事结尾,霍布斯没有上飞机,它倒在冰面上,大声鼓励半空中的卡尔文,要他勇敢面对现实,勇敢地做自己。它说:“记住,卡尔文,你要胸中有虎!比尔并不是你心中的‘圣光’,只有你自己才是!”这一段,十分感人。 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此时的霍布斯和小说一开始那个霍布斯,已经判若两虎了,此时它从本我,成长为超我。这暗示着卡尔文精神世界的进化。

    而苏茜呢,代表卡尔文的超我。她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经过奇幻之旅后,也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一路上,她始终在安慰和鼓励卡尔文,不断给卡尔文打气。正是这份信任,支撑着卡尔文不断前行。他们之间的多次谈话,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关于这一点,刚才已经说过,就不多说了。

    卡尔文自己,则是他精神世界里的自我,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关系。有趣的是,故事结尾,象征本我的霍布斯成功从本我进化为超我,霍布斯消失了,但它其实已经融入了卡尔文的血液里,升华为卡尔文的超我部分,卡尔文的精神不再分裂,他终于能做到知行合一了。当莫里斯再度欺负他时,他不再委曲求全,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手软。

    除了以上隐喻之外,小说里还有其他几处隐喻。这次冰上之旅过程中,卡尔文他们分别遇到过几个怪人,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人群。我们一个个来说。

    首先是渔夫奥维尔。他独自生活在冰上小屋里,刚听到卡尔文的冒险计划时,他和那位出租车司机一样,觉得卡尔文这孩子疯了。但当卡尔文解释了原因之后,奥维尔一下子理解了。因为,他也是比尔的铁杆粉丝。比尔当年退隐时,他还为此大哭了一场呢。在卡尔文身上,奥维尔看到了理想和希望,他被感动了,马上毫无保留地将冰上行进的注意事项告诉了卡尔文他们。奥维尔代表生活中那些早已忘记梦想,碌碌无为的人们。

    卡尔文他们遇到的第二个人,是个卡车司机,他声称自己在找一个叫弗雷德的男人。没有人知道弗雷德是谁,也没人知道卡车司机是谁。后来,卡车司机开车消失在茫茫冰面上。他来去匆匆,他和他要找的弗雷德,代表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们,他们成天活得浑浑噩噩。

    接着,卡尔文他们遇到诗人诺亚。诺亚常年醉心于诗歌创作,老婆对此抱怨不断,他们关系不断恶化,两人早已分居,眼下正在办理离婚。诺亚收留了卡尔文他们,并和他们闲聊了起来。看到苏茜为卡尔文付出这么多,诺亚仿佛一下子开了窍,他对自己只顾写诗,不关心家庭的事实,感到万分内疚和羞愧。在和卡尔文他们道别时,诺亚决心要重新做人,尽力去挽回妻子的心。诺亚代表了一类人,这类人只低头忙事业,完全不考虑老婆孩子的感受。

    珍妮绿牙怪,是卡尔文他们遇到的最后一个“人”……哦,不对,应该说是怪物。它不断用花言巧语勾引卡尔文他们。实际上,就是想诱骗卡尔文他们,把他们拖下冰窟窿。珍妮绿牙怪代表现实世界里的各种诱惑。如果抵御不住这些诱惑,很可能就会万劫不复。

    你看,这一段冰上奇幻之旅,让卡尔文他们见识了各种人和事,仿佛经历了漫长的一生。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不但成功穿越了伊利湖,还抵达了克利兰夫,像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一样,取回了真经!

    好,我们来小结一下在小说中,小说中都有哪些精彩的隐喻。霍布斯和苏茜分别代表卡尔文精神世界里的本我和超我,渔夫代表失去梦想的人们,卡车司机代表迷失人生方向的人们,诗人代表不顾家

    好,讲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卡尔文从小就是个漫画迷,十七岁时,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能看到漫画里的毛绒虎霍布斯。在他入院期间,苏茜来探望她,卡尔文告诉苏茜他要去找漫画家比尔。比尔是他生命中的“圣光”,只有比尔,才能救他。苏茜决定和卡尔文一同出发。苏茜的支持,这让卡尔文坚定了信心,鼓足勇气去行动。

    其次,卡尔文、苏茜和霍布斯一起逃出医院,直奔伊利湖。三人在冰面上一路前行。卡尔文和苏茜之间有过三次对话,话题涉及自然、人生和恋爱,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最后,小说中运用了大量隐喻。霍布斯代表卡尔文的本我,苏茜分别卡尔文的超我,渔夫代表失去梦想的人们,卡车司机代表迷失人生方向的人们,诗人代表不顾家庭一心追求事业的人们。珍妮绿牙怪代表世间的各种欲望。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要想获得心灵宁静,就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勇敢做自己。没有谁的一生能一帆风顺,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不断成长,生命不息,成长不止。

    世界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珍惜当下,珍惜每一段缘分,就是成功的人生。

    以上就是今天全部内容总结,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虚构类小说听书稿范文及解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ip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