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参加一个线上的公益语文训练营学习,一共六节视频观摩课和配套的六场讲座(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此文不会提及授课老师的名字,只能告诉大家,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名师)。
我听课的时候都是直接全屏,没有关注大家在讨论区里的留言。后来观摩课结束后才发现大家都在讨论区里提问或探讨老师的一些精彩设计。
于是又特意爬楼看了大家的讨论,大部分都是“老师的设计实在是太精彩了!”“老师辛苦了!”“听了老师的课,受益匪浅!”这样的句子,再往上翻,突然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声音。
一位女教师发了这样一段长文字(从网名和头像猜测应该是女教师):
给老师提个建议:视频中,一个女孩子回答问题,王老师轻抚她的背,我们知道这是老师和学生的自然的情感交流,可是那个女生看着却很不自然,一直斜着身子,好像在躲避,说话也不自然。而当老师的手一拿开,她马上就站直了,好像轻松了起来。我想,老师应该对此有所思考吧,孩子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还是要考虑呀。冒犯了,老师。
她一说我就想起了这个细节,不过我印象中不是轻抚学生的背,而是将手搭那个女生的肩上。女生也确实是整个身体都往旁边倾斜,她的肢体语言强烈地暗示了自己不是很喜欢这样的触碰。
这位老师的语言很委婉,提到了对于授课老师来说,这可能是自然的情感交流,但希望老师能引起关注。毕竟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确实要考虑到她们的心理特点。
我看完之后就觉得这个老师真的挺细心的,而且对于老师的建议也挺好的,以后上课时稍微注意一下会更好。
可是让我惊讶的是这位女老师的评论马上引起了其他老师的攻击——
“你想多了。”
“你观察那么仔细。”
“在老师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宝贝。想多了。”
“老师很好,是你想太多,这样很累。”
……
不是不是,那位女老师只是对于自己所看到的内容提了一点小建议而已啊,她也不是说老师不好,有时候我们自己上课时也会忽视一些细节,有好心人指出来,我们可以马上改正,这样真的很好啊,为什么其他老师好像一个个都要跳出来帮授课老师说话呢?
女教师对此也很无奈,又回复了一句:孩子的事,不应该考虑得多吗?
马上又有一个老师回复:老师的眼里只有孩子,千人的会场,老师在给孩子鼓励。
末了他又加了一句:这就是你成不了大师的原因!
什么鬼?这是开始人身攻击了吗?女老师估计也很心累,没有再回复了,讨论区很快被“老师辛苦了!”的评论刷屏,这件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
但作为旁观者,我的心情却有点沉重。仔细地捋一捋,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个误会,女教师真的是好心提了一个建议,她并没有对授课老师有不好的揣测,而那些迫不及待帮老师正名的人反而是想多了。
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没有支持一下那个女教师(因为我去翻评论的时候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如果贸然发言,感觉又把这件事给扯了出来),面对那些回复,她心里是否会觉得难受?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她是否还敢开口?
授课老师确实是名师,听完他的课也确实让人受益匪浅,但我觉得当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其他人没必要争先恐后地去“维护”他,说不定老师本人如果看到这个建议,会欣然感谢那位女教师呢?
学校领导在等听课老师的学习心得,我的关注点却在这件事上面,可能有点偏离重心了吧,但不把这件事写出来,我觉得有点不舒服。
写完之后,感觉还是有点不舒服,但我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几个启发,希望自己引起重视:
1.人人都喜欢听好话,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时候,“坏”话更能促进我们成长,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忠言逆耳利于行”。
2.无论何时都要保留一丝善意,请不要当不负责任的键盘手,我们没有资格随意批判他人。
3.下一次遇到同样的事情,我希望自己可以勇敢一些,不要害怕被攻击,正义自在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