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对待孩子,是爱还是扼杀?

作者: 抱着落日__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17:24 被阅读2次

    我小时候每次被说教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走过的路,比你吃得盐还多呢!”言下之意,就是你还小,你什么都不懂,你就得按我的来。

    父母的传统观点就是,孩子是一张白纸。我所经历的坎坷,挫折,苦头,绝对不能再让孩子再走一遍;我的目标没有实现,一定要让孩子来实现;我没有上什么大学,一定要让孩子考个名牌大学;我没有什么成就,一定要让孩子又出息。

    所以,早些年就出现了特别火的话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塑造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才会成为希望的样子,也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然而,正是这些观点,很多孩子得不到自由,不管是人身自由还是精神自由。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在这条漫长地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上,最容易遭遇的第一个挫折,多数来自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长辈等。尤其是父母,常冠以“爱”之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种做法通常就来自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上。

    国内知名的幼儿专家孙瑞雪女士说,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并且,这个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地操控,而只能通过孩子的自发行为去发现,自己目前正处于什么敏感期。

    很多幼儿教育家都支持蒙台梭利的这一说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热爱音乐、数学等,都有一个敏感期。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着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简而言之,孩子的每一个自发的行为,其实都反映了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是在6岁前。如果在6岁前,父母一直忙于用自己的一直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没有发育的机会。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大人很容易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抑孩子的选择空间。由此,破碎很容易产生。

    孙瑞雪称,依照她的观察,所谓的多动症,其实大多数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严重压制的结果。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她的重要抚养者中一定是不断有人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你必须听我的。于是,这个孩子的许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发行为都被打断了,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但是,源自精神胚胎的那些需要还是要表达字节的声音。假若100个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压制了,那么这100个需要都渴望表达,甚至是同一时间的表达。于是,一个多动症的孩子,给人的印象就是,他好像在同一时间渴望做许多事情,但因为渴望太多了,他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什么都要做一点。

    所以,不要着急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着急吧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譬如,节不节俭这样的词汇,是不适合用来衡量一个3岁的孩子的。你可以强行把一个3岁的孩子塑造成看似节俭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因而失去了对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冬雪儿:每个人
        身上
        都会住着
        三十八个优势
        每一个优势的
        发现
        都需要伯乐

        这一代
        真正该接受
        教育的是
        父母
        不是孩子
        抱着落日__:@冬雪儿Anna 哈哈:smile:言之有理
        冬雪儿:@自然a 父母内心是孩子的,说明天生的纯真还在;跟父母是孩子气是有区别的,就怕很多父母内心不是孩子,外表很孩子的。: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抱着落日__:很多父母内心还是个孩子

      本文标题:这样对待孩子,是爱还是扼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pa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