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读的书最多的还是散文和长篇小数,对于短篇小说的接触,《炖马靴》实属第一次。
之前并没有读过迟子建的相关书籍,之所以买来,也是看在他得过矛盾文学奖的份上。
记得当时收到书的那一刻,对它还挺失望的,虽然我并没有拆开包裹它的那层透明的塑封,但是明显感觉它的分量之轻,可是它看起来那么厚实,拿在手里却感觉不到任何重量。我知道这和书的内容精不精彩关系不大,但是受到干扰的心情难免会波及到对书本本身的感情。
这就好比一个男人说,他我喜欢姣好的容颜,同时也喜欢有趣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如果他没有提前看到姣好的容颜,又哪来心情和耐心去了解她的灵魂是否有趣?
当然,这本短篇的合集并没有让我失望,甚至觉得超出了预期。短篇也有短篇的价值,有些故事本身能带给人久久的思考和感同身受,这或许就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全书共收录小说十六篇,时间跨度有三十年之久,从2018年至1988年,它们见证了作者不断创作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将岁月的厚重感带给了读者。
前八篇,我读的相对比较认真,也有在某些感同身受的地方写下了自己的一点感想,至于后八篇我觉得写得稍微逊色,这也可能和我当时的心绪有关,由于没能全神贯注的融入到故事中去,时而入神,时而出神,出神的频率远远大于入神。所以总体来说,之所以觉得后八篇不够精彩的重要原因还是应归结于自己,而不是作者。
心不静,杂念丛生,是读书的大忌,如果硬要坚持读下去,也是一件徒劳的事,甚至读到最后反而生出一种厌恶的情绪,如果遇到心不静的情况,不如放下书,到处走走看看说不定会有帮助。这叫注意力的转移,有时候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回到本书,我想着重说的是故事开篇“炖马靴”和第六篇“雪窗帘”。
“炖马靴”的成功之处在于刻画了一个坚韧不屈而又极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伟大父亲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又出现在极其残酷的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年代感的塑造又给父亲的伟岸形象于方方面面加了分。父亲在面对敌人的时候,沉着冷静,机智应对,虽陷入绝境,却能绝地反攻,画面感十足;当敌人奄奄一息之际,他那善良的心性又呼之欲出,不免让人多了几分敬佩之情。
另外一点就是父亲与那只瞎眼狼的感情的描写,十分精彩,直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父亲与瞎眼狼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形成了一种莫名的默契,这也是该故事最沁人心脾的所在,人可以与野兽共命运,惺惺相惜。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人类之间的关系,人心隔着肚皮,你永远无法想象一个人可以为了自身利益会做出怎样伤天害理的事,比起野兽的凶残,人有过之而不及。
“雪窗帘”这个故事特别写实,似乎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类似的事,故事当中的主人翁好像就是你,或者就是我。
老太太第一次做卧铺,由于不知道要换票导致铺位最后又被买给了一个新人,她不得不让出铺位,独自蜷缩在过道收缩椅上,就那么可怜兮兮的将就了漫长的一整夜,在她的内心该是多么绝望和难以忍耐的一夜啊,但是她没有出声,或许她对人性的冷漠早已是司空见惯,她只是被内心向往的地方所牵引着支撑着,只要心中有希望,能让她足够坚强,哪怕她已经不再年轻。
其实这里,我并不喜欢作者用“老女人”这个称谓来一直称呼这位老婆婆,我感受到了一种嘲讽和蔑视,可能作者并没有这个意思,是我过分解读,但是在我看来这个称谓很刺耳。
人世间最不乏的就是看客,他们似乎只愿意看到他们想看的一面,比如老婆婆在某些方面缺乏的经验,能够让这些人的心里顿时产生一种洋洋得意,好像他们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手握特权,高高在上,藐视眼下的一切滑稽,尽管有些滑稽是单纯的,毫无威胁性的,他们也要展露出最丑陋的嘴脸,发出令人作呕的声响。等到真正需要他们表达表现的时候,比如,真心的给老婆婆让个铺位,这时的他们只会蜷缩起来,眼神中透露着躲闪,生怕透露出一丝一毫的“善意”,让自己委屈了去。
人在处在旁观者的角度,很容易对别人的做法产生看法,但是当某一天自己也深陷其中时,却又开始迷茫,不愿意去审视自己的行为,这大概就是人的天性吧,自私,冷漠。我想人人内心都冲刺这两大特性,只是有的人在面对的时候善良占了上风,有些人却永远活在伪善的庇护下,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茁长起来,哪怕只是为了吸取一点阳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