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谈论国产《深夜食堂》,豆瓣评分没有给黄小厨好脸色——2.4分,群众说:伙计们,干得漂亮!遗憾的是还多给了0.1。我也没看过,因为我家夫人打开的那一刻,瞄了十秒钟,就不想再看了。所以不好继续评价,就此打住!
我们接着聊:
1
15年底,在公司做了几期读书会。第四期谈的是《食物》这个话题,当时天气也凉了,又是晚上。没什么比食物更加温暖的了,那段时间,读了本名字很俗,但有趣的书——《教你读懂文学的27堂课》,里面有两章讲文学作品中食物的象征意义:吸血鬼啊,圣餐礼啊什么的。再配上一集《深夜食堂》,感觉硬菜、甜点都有了。
不知道大家做何感想,至少,我那么自以为是得干了!
2
张佳玮除了会写字,会读书,还有就是会吃,不吝给红烧肉歌功颂德:
热白馒头。掰开,夹红烧肉,蘸红烧肉汁,咬一口,外糯内香,顺嘴流油。
如果不介意红烧肉软烂的话,加先煎过的土豆入锅,慢炖,土豆烂时与肉汁混一,红烧肉上沾满土豆泥仿佛勾了芡,吃,好吃得很。
《红烧肉之歌》
馒头夹红烧肉,这样的吃法应该是南方特色【我也爱吃北方的肉夹馍】。每逢过年,馒头和大块的猪肉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和北方的馒头不一样,更加松软,嚼起来带一丁点发酵的酸味,猪肉一般是祭祖剩下的。我老爹就爱这道菜,正月拜年,餐桌上,大人们撕开馒头:来来来,夹块肥肉。动作如此一致,在我眼里有种仪式感。馒头夹肉是神圣的,他们小时候估计一年到头就盼望着这一时刻了。
3
我的文字不是很好,做菜也一般,但还是自以为是。主要是夫人惯的。
她最爱我做的油煎小黄鱼,几乎炸酥了,切碎的红椒,姜蒜,油里过一下,撒点孜然,葱花。简直又可以让爱情复活了。
你若想某人去干什么,那就去赞美ta吧!
驱使一个人下厨房动力也在于此吧。
当然还能做些比如:可乐鸡翅,蛋炒饭,火腿番茄汤之类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可以容忍我尽情乱来,又不至于毁坏一道菜。自从生完小宝在娘家,她几乎没吃到我做的菜了。
4
昨晚是公司三周年纪念日,我们团建去了。一条长桌十几号人,边上菜边玩起了狼人游戏。
"天黑请闭眼"
"狼人请睁眼"
......
在物质丰腴的年代,仅仅有吃的是不够的,餐桌和食物提供了这样的契机,然后以某种形式把大家链接在一起,饭桌是生产故事的地方。
我有故事,你有酒么?
5
回到家,十点多了。
夫人怏怏的说:
夏天都快过了
我的皮皮虾和龙虾呢?
中间省略一段有意思的谈判。
【哄老婆】
当然最好的处理方式是马上行动起来。
【因为你输定了】
我拿仅有的食材,做了番茄炒蛋。如此天壤之别,居然也满足了一个女人的胃口。
6
那么我的孩子长当了,喜欢我给他做点什么好吃的呢?
我也不知道,关于父亲和美食,会不自觉得想起朱自清的《冬天》:父亲白煮豆腐这一幕。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 (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