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自己就是科学家。”
这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乔治·凯利在其发展的个人建构理论中提出的观点,这里的“建构”是指人用来解释世界的方式。换句话说,如果生涯是一场实验,那么我们自己就是做这个实验的科学家。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都会因各自遇到的人和事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系统,当我们的价值系统整体趋于稳定后,我们就有了自己坚信的对客观事物的评判。比如,纳税是对的-偷税漏税是错的,泡面和三明治的相似点是都比较便宜,钱多活少离家近无法兼得,等等。
我们所有的价值评判都是我们做生涯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也借着一次又一次的生涯决定,来检验这套理论。当发现原有的理论或预期与接触的事实不符,有的人会通过修正自己的理论或调整预期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有的人因无法接受结果而坚持原有理论,这就是心理困扰的开端。
拿我本人的职业经历来举例。职业早期,我在教培行业从事运营相关的工作,做了几年之后,我发现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给学员提供帮助,让我能够产生强烈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在考虑了发展空间等其他因素后,我决心转型到人力方向。于是我进入了猎头行业,希望能够快速积累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进入企业做HR。
后面的发展路径几乎与我的规划相符,我从头部猎头公司跳槽到主板上市公司做招聘培训经理。接到offer后的我充满了信心,因为招聘技能自认已经磨炼纯熟,培训工作虽没有直接经验,但教培行业的经验也自认可以沿用。
但是,事实与我的预期有巨大的差异。企业HR要面临诸多事务性的工作,同时还要处理不同部门及不同领导横向沟通的问题。这时的我面临的就是生涯专业中典型的“生涯适应”的问题了。好在当时的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了转型所带来的挑战,将原来所坚信的“这份工作就是我原来接触和认为的那样”转变为“工作要遵循你所在的这家企业的规则”。在这场转型实验似乎要失败的时候,我修正了我原有的价值判断,之后很快适应了新的角色。
“失常”就是一个人不断地使用已经失效了的个人建构(Kelly,1955)。若我在转型成为企业HR之后依然用猎头和教培行业的规则行事,那么相信我的工作会一直处于“失常”的状态,我也很快会被新的规则game over掉。
一次生涯决定只不过是进行生活实验的一个暂时的起点(金树人,2007)。我们作为自己生涯实验的科学家,尽管已经拥有足够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实验的价值就是不断修正原有理论,用更加适应客观世界的新理论,为自己做出更恰当的决定。这个观点也和《人生设计课》中关于“重新定义”的概念相似,即,当我们对某个问题获得新的信息后,重新阐述我们的观点,重新开始思考并进行原型设计。
“生活常常是复杂而混乱的,当你前进一步时,有时看起来你正在向后倒退”。这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往往是最有价值以及最值得回味的部分。完成这场生涯实验的科学家就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我会一直进行我的实验,你,愿不愿意一起?
最后用一句话作为结尾:你不是必须重复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