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0年,大清灭亡前夕,宫里人心浮动,太监宫女开始盗取宫中的宝物。其中一个太监偷出了一件象牙席。太监找到了当时北京城最好的当铺,要 “十条大黄鱼,一个也不能少”。当铺老板丁宝检细细打量这件象牙席,深知这是一件极品,干脆地将其买下。
当时清政府还没有灭亡,丁宝检担心手中的象牙席会给他带来大祸,便星夜兼程地赶回山东黄县老家,将宝物藏了起来。
清政府灭亡后,国内军阀混战,有“丁百万“之称的丁宝检家成了各路军阀重点榨取的对象。其中时任黄县税务局长孙某,听说丁宝检家中藏有象牙席,带一帮人威逼利诱,最后用200大洋“买”下了象牙席。
1930年,孙某弥留之际,将象牙席交给了女儿孙秀英,并一再嘱托这是皇宫内不可多得的宝物,关键时候能救命,所以不能轻易出售,最好作为传家宝保管。
1963年,烟台博物馆成立,为丰富馆里藏品,工作人员到处走访调查,打听国宝下落。偶听村民们说起农妇孙秀英家中藏有象牙席。工作人员马不停蹄赶往孙秀英家,但孙秀英不承认,只将家里普通芦席拿出来给工作人员看。
那时的孙秀英已50多岁了,工作人员侧面了解到她对国家政策的不甚了解,随后多次登门做思想工作沟通。或许是被工作人员的诚心和执著所打动,孙秀英终于松了口,说出了宝物的来历。
介绍完宝物的来历,孙秀英转身拿出来一个楠木盒子,打开之后又是锦缎包裹,一层层揭开,象牙席才现出了真身。

整件象牙席四周有黑色镶边,长约203厘米,宽123厘米,摸起来光滑细腻。
清朝的雍正年间,象牙席的制作手工艺颇为发达,但是制作起来仍然十分的费时费力费财。象牙需要泡在秘制的药水软化,再劈成0.2厘米薄片。劈成丝状物时,还要顺着象牙的纹理,否则很容易折断。这样下来象牙的利用率不到10%,制作一床席子花费不低于十万两白银,可以称得上是极其名贵。
雍正时期,清廷内务府督办了5床象牙席给皇帝,节俭的雍正得知象牙席来历后勒令停止再造象牙席。而现存的象牙席全球也仅有3件,且无法复制。
孙秀英的象牙席保存了30年,依然如此光亮如新,专家惊呼:“简直和北京博物院收藏的象牙席如出一辙”。为了能让象牙席得到妥善的保管,专家建议孙秀英上交象牙席。
在工作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下,孙秀英大公无私地上交给了国家,拿到了300元的补贴。

如今,这件象牙席成为烟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