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一个最基本的写作目标,你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就足以秒杀90%的竞争对手了。”

一、何帆:用简单的白话文把一件小事说清楚
1、什么是“简单的白话文”?
- 一个世纪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将我们的文化语言从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为的是降低语言的门槛、更好的启迪民智。同样的,写作是为了交流,是为了跟更多的人交流,所以,把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不是本事,把文章写得让人看得懂才算本事。
- 用简单的白话文写作,看上去非常简单,现在大家都在用,但是仍然有不少作者并没有在好好说话——有人的白话文带着翻译腔,有人的白话文带着官腔,有人的白话文带着学术腔,总之是怎么让人看不懂怎么来。
- 仔细分析那些作品读起来比较晦涩难懂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作者没有通盘考虑清楚就开始写、不免留下些探索甚至混乱的痕迹(经典著作中时常有这种情况);二是默认读者都具备相当的专业背景而跳过背景铺垫(专业文章时常有这种情况)。
- 那么怎样才能让读者感觉,作者的确是在好好说话呢?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者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的读者。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有义务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更清楚。你要相信,只要你敢写清楚,读者就敢读懂;如果读者没有读懂,问题不在读者,而在作者。把文章写得让别人看不懂,并不说明你的水平高,只说明你缺乏自信,在虚张声势。如果你能够把一件事情真正想明白,你就一定能够把它讲得清楚。这就是所谓的“是真佛只说家常话”。
『延伸』
斯蒂芬·金的写作经验——简洁、一定要把控节奏。
- 无论是描写景物、人物内心活动,还是人物对话,都要简单清晰。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阅读,所以,一定要学会简洁。开头如果你用了200个字还没有吸引读者的兴趣,这篇文章很可能就算失败了。背景最好有所取舍,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故事,但大部分背景故事都是无趣的,你必须提炼出最有趣的部分。所以,节奏的控制往往意味着删减。
- 斯蒂芬·金提出了一个修改公式:第二稿篇幅=第一稿90%。
2、什么是“一件小事”?
—为什么是小事呢?
- 因为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大题目是很难把握的。即使你想处理一个宏大的题目,最好的方法也是由一个小事作为切入点。比如:在一篇文章里,以下问题能“说得清楚”的顺序显而易见:弓箭>宋朝的军事>宋朝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因此要选择题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自己能够掌控的题目。
—为什么是“一件”小事呢?
- 初学写作者容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试图在一篇文章中同时讲清楚几件事情,这样做很容易顾此失彼,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复杂难懂。最好的方法是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这个核心观点,最好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但围绕着这一句话,可以写一篇长篇大论,甚至可以写一本书。
- 这也契合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著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Imre Lakatos)讲过,科学有硬核,有外围的保护带。比如说,地心说就是托勒密天文理论系统的硬核,牛顿动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顿理论系统的硬核。这些硬核的观点,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不过,别人就会问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研究者就要围绕着硬核,构筑很多保护带,换言之,为了保卫你的核心观点,你要假想别人会从什么地方发起进攻,然后,你就要修筑防卫工事,挖战壕、铺铁丝网、修碉堡。科学最牛的地方不是硬核,而是这些层层布防的保护带。
『延伸』
斯蒂芬·金的写作经验——写你熟悉的事情
- 再枯燥的生活也是你熟悉的生活,对你来说熟悉,对其他人来说未必熟悉。在你看来理所当然的道理,对不在这个行当的人来说可能是闻所未闻的奇谈。所以,要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换一个局外人或外行的角度,找到自己生活中有意思的地方。
3、如何“说清楚”?
『何帆三招』
- A、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必须是这一段的中心思想。
- B、每一个自然段后面的几句话必须要有逻辑关系,不管是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总之一定要有逻辑关系。
- C、上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下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之间一定要有逻辑关系,不管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总之一定要有逻辑关系。
- 这的确是我从今年的何帆老师的课上能够学到的最有用的经验。
- 按照这个简单的规则,你就能列出一篇文章的结构,这个结构会非常清晰。当文章的结构搭起来之后,再往里面填内容就相对容易。文章的结构好比一个人的骨架,如果一个人的骨架匀称,那么即使在相貌上稍微逊色一些,也会非常耐看。怕就怕你的脸蛋长得漂亮,但是身体比例失调,那就瞎掰了。所以,相对于文章的内容而言,文章的结构更加重要。
『延伸』
斯蒂芬·金的写作经验——情境比情节更重要
- 好的情境设计都是要问一个问题,即 “如果……,就会……” 的问题, 把想要回答的问题弄明白了,思路也就清晰了。
4、“才华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隐藏的”
- 写作也是心灵的考验,只有敢于放下一颗时时都想争竞的心,带着谦卑和敬意,才能放下身段,忘记自我,专注于文章。才华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隐藏的。诗歌是最奔放的吧?在诗人的队伍里,托马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是宗师级的人物。但是,艾略特告诉我们:“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逃避;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逃避。”
5、“写的清晰比写的生动更重要”
-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写得清晰要比写得生动更重要。当你学会如何写得清晰之后,再去练习如何写得生动也为时不晚。即使当你成了文章高手之后,你仍然会不断地应用这种文章结构,这就像我们讲过的,没有两片雪花是一模一样的,但它们的内在结构却是一致的。简单的规则经过不断变化,能够演化出各种复杂的表现形式。
二、斯蒂芬·金的其他经验
1、多读多写
- 多读比较容易。读书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读书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想通了,其实未必。等到你下笔写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想得透彻。我们读书的时候思维是发散的、跳跃的,只有动笔去写,你才发现自己的逻辑链条是有缺失的。所以,能不能写得好,跟文笔好不好没有关系。写不清楚,是因为你没有想清楚。跟读书相比,写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能够减少写作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养成了写作的习惯,久而久之,习惯了,麻木了,就不觉得累了。
2、要修改但不必反复修改
- 斯蒂芬·金的个人经验是改两遍就行。写完初稿,最好能够搁置一段时间,冷却一下,等你再读的时候,就能发现很多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不要反复修改呢?因为这里也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改来改去,固然精益求精,但消耗的时间太多。写作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你不可能总是写得完美无缺,有缺憾也没有关系啊,下一次改正就好了。
3、关于上不上写作课的问题
- 写作能力能够被教会吗?很难。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变成文章高手,有的人是练不出来的。同样,也没有一个天才作家是在写作课上学会写作技巧的。但是,如果你还算是一个称职的作家,不妨上上写作课,因为有一些写作的技巧是可以传授,至少是可以供你借鉴的,除此之外,写作课上的氛围、仪式感,以及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都能激励你坚持写作。
『延伸』
- 斯蒂芬·金的眼里,作家这个群体像一个金字塔,是分层次的。坏作家>称职的作家>好作家>伟大的作家。斯蒂芬·金有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如果是个坏作家,再怎么写也不可能被改造为称职的作家,同样,如果你是个好作家,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伟大的作家。《论语》里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斯蒂芬·金还讲到,如果你原本是一个勉强称职的作家,那么,经过辛勤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同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一定能晋级,成为一个好作家。
- 何帆认为斯蒂芬·金的这个判断对得不能再对了。假如你想在一个领域成为顶尖的高手,那是要靠天赋和运气的,但几乎在所有的领域,如果你有兴趣,又肯吃苦,再加上一点悟性,最后做到专业级,甚至做到专业级里面比较优秀的水平,那是没有问题的。
三、结语
- 我们来到007就是来寻求写作的氛围、仪式感,以及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都能激励我们坚持写作,我们感兴趣,能吃苦,再加上一点悟性,“简单的白话文把一件小事说清楚”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做到的!
- 可以写读书笔记,一开始可以随意些,每周一篇也是文章啦。宁可写读书笔记,也不要"Dear Diary..."哟。
Happy Spring Festiva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