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小说,莫过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最有传奇性的家族,莫过于刘氏家族。刘氏家族中能被千年误读的成员,莫过于他——蜀后主刘禅。
刘禅(公元207-公元271年)提到刘禅,大家都会想到“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它说的是刘禅成为亡国之君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所发生的故事。而正因为这个故事,刘禅被误读千古,成为世人眼中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那么阿斗真的扶不起吗?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诸葛亮向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而射援又将诸葛亮对刘禅的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
诸葛亮在历史记载中并不是一个阿谀奉承之人,而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并非“扶不起”的愚笨之人。
而在对刘禅的教导上,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教导学习。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可见刘禅也并非是一个不可教之人。
刘禅,并非愚笨,也非不可雕琢之人,可见“扶不起的阿斗”并非实话。
那么这么一个绝非愚笨之人如何成为昏君代表呢?
常认为刘禅是昏君的,主要是从三个方面:
1、听信小人谗言。这一点似乎都是昏君们的通病了。
馆长认为要是仅凭这一点就判了阿斗死刑似乎有点不够厚道了,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个皇帝大腕身边没几个小人呢!
1、畏战而降。这发生在蜀灭,兵临城下之时,关系到生死。
馆长想说的是,在历史上虽死战不投广为佳话,但弃城投降的也绝不是少数。而让馆长感到钦佩的是,刘禅在投降时所言,“现在大臣都说要投降,你却仗血气之勇,想要让满城流血吗?”馆长钦佩的是刘禅可以为全城百姓放下手中皇权,历史上又有多少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1、乐不思蜀。蜀国灭掉后,司马昭接待刘禅,宴会上所演奏音乐舞伎跳舞蹈均是蜀国。在此景下,蜀国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只有刘禅却谈笑自若。而在司马昭询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时,刘禅直言“乐不思蜀”。
在馆长看来,“乐不思蜀”未必不是一种明哲保身,避免了刘禅在投降后受到暗害,这也是刘禅能在亡国之后保持善终的原因。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纵观三国始末,相比曹操、孙权之子,其实刘禅并不算差。他虽懦弱,在诸葛亮把持军政十八年里,但还最终维系了皇权。他虽不勤,但在诸葛亮死后,依然做了29年的皇帝。他虽名为昏君,但不致残暴。对待劝谏之臣,并未杀之而后快。他虽好色,但未有酒池肉林,佳丽三千。他虽被称为“扶不起”,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得以善终的亡国之君。
可以说刘禅算是一个比较合格的皇帝,但却生不逢时,他保守但不进取,无法在三国并立时期保全蜀国,用个更通俗的说法,刘禅搁在现在就是一个标准化的屌丝宅男。
在馆长看来,其实人人都是“刘禅”,在社会的风浪中坚守着自己的一块地,有些市侩,但很坚韧,不管多大风多大雨,都会再爬起来。“扶不起”也只是一时的误读,“站得起”才是真实的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