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种阵势赛过春节的文化,那便是高考。高考这炮一旦打响,可谓震天撼地,惊动全国,而且一仗数月。比起十几天的春节,高考简直精彩多了。
每年的6月初,是考生减压、万人助考的日子。有条件的学校,会在这个时候组织考生进行一些学业以外的活动,比如去庙里祈福金榜题名,比如举办一些户外拓展训练(有玩水的玩游戏的甚至玩西瓜的),比如师生大联欢的文艺表演,再比如撕书减压(这个大概是考生自发的吧)。除了考生和老师,社会上也有颇多人关注高考。已经高中毕业的师哥师姐,有些会为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制作“高考加油”的鼓励视频,有些会在各种社交网络上把头像改为“XX(母校简称)加油”的字样,也有些会去报名志愿者,准备在高考期间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到了5、6日,万人助考达到顶峰,个别学校还会有类似于毛坦厂中学这样万人送考的习俗。
7号早上八点到九点是交警最忙碌的时候。走错考场的,来不及去考场的,去考场的路上出各种状况的……全部靠交警叔叔帮忙才能到达考场。媒体们也没闲着,除了不停报道考生和交警叔叔的故事,说不定都已经写好了“XX一考生走错路,交警协助终在最后一秒到达考场”、“XX一考生忘带准考证,在众人爱心接力下送达考场”、”因迟到1分钟,XX某考生跪求监考老师放行“、”XX一考生考前晕倒、疑似过度焦虑“等新闻,就等着往里面填地名。
刚过十一点,已有考生提前交卷走出考场。记者们一窝蜂涌上去,都想第一时间知道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十一点半开始,各大新闻网站、社交网站开始被高考作文刷屏。媒体们不停更新全国作文题目汇总,段子手们已准备好调侃各地的题目,大V们也摩拳擦掌准备写一篇高考作文以证宝刀未老。而我却更担心,今年会不会又有考生因为第一科没考好就放弃下面的考试,甚至有人考完直接上了天台。
接下来的三场考试大抵如此——考生走出考场。媒体围上去。题目开始刷屏。各大群体开始喷题或做题,做不出来的就感慨高三时智商达到巅峰。而我又在担心,有没有人去了天台。
8号晚上,想要释放的考生,呼朋引伴high去了;不太放心的考生,守着电脑等着对答案;比较淡定的考生,该回家回家该吃饭吃饭。而这时,更多的人表现得比考生本人还激动。社交网络上将会充满“你以为你离开的是地狱,其实你离开的是天堂”这种以过来人身份发出的唏嘘,但他们这些话其实并不是对考生说的,而只是想借高考来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
9号开始,高考的硝烟渐渐散去,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彻底结束了。6月中旬左右,各地一定会流出满分作文及零分作文。网友们会惊叹于满分作文的字字珠玑,也会为零分作文打抱不平,这些作文可能会成为未来一年的谈资。
接下来,各地会公布文理科状元,再之后就是讲述他们的故事,什么成长故事,学习故事,被哪所哪所名校录取的故事,家里条件困难接受各方补助的故事。每年都是一样的套路,但每年都会引发大量关注。
再往后,就到了7月中下旬报志愿的日子。各大学的师哥师姐们开始更加卖力地宣传自己的学校,考生们盯着各地分数线推测自己能报哪儿,而网上的愤青们依然在叫嚣着各地录取名额的不公平。一批,二批,三批,终于,填报志愿的工作也结束了,剩下的只有等待,等到手握录取通知书,等到背起行囊走向远方,高考,才真正算尘埃落定。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背起书包重回高三。对于他们而言,高考是过去式,同时又是未来式。
我是2011年参加的高考。那时没有这么多大V,没有这么多段子手,没有这么这么这么多人关注我们。那时的智能手机还不多,那时还没有微信,我们偶尔才会聊聊QQ,或者逛逛贴吧。那时的人人还叫校内,那时的校内还在英语周报的角落里做着小广告。那时的网络还不发达,所以高考还不是一项全民运动。看着这场全民运动在短短几年内愈演愈烈,我无法断言这是好还是坏,只是有些质疑,整个社会对于高考的关注度是不是过高了?过高的关注度,一是会给一届又一届的考生无形地施展压力,二是说明高考背后的问题太多了,否则怎么能戳到这么多人的痛点、让这么多人在网上讨论几个月之久?也许跟教育体制有关,也许跟国人的观念有关,我一个不懂教育的外行人来思索的话,太过烧脑又容易跑偏,还是作罢,留给教育局的专业人士去解决吧。
而我还是免不了俗地祝各位未来的精英一切顺利,高考必胜。因为我真不想又有人去天台了。
祝各位未来精英:高考必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