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因为病毒性感冒,前后五天整个人就像过山车一样,让人简直是要下地狱的感觉,咳嗽的穿心痛让人无法自拔。
今早照例早早起床,仍旧是自己做早餐,下几个饺子,熟,食之,发觉是香菇味,按说香菇味也不错,但考虑到体弱,这种馅儿不好消化,但没有办法,还是要吃,只是自己没有什么口味,有点味同嚼蜡之感。
这里要说是这个饺子馅儿,可以是正宗的香菇,新鲜的猪肉,可我吃来吃去,硬是没有吃出一丁儿香味,就是原味,十足的原味。这对于有些食材的配置确实是如此,但我们常说“为生活加点色彩”,正如,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过于的原味,食材没错,健康没错,但食用者最终就是不仍可,是否会辜负烹饪者的心?
我们坚决反对不注重原食材的选择,坚决反对以次充好,用所有的口味蒙蔽食者的味蕾,这样的商家最终会被群众所识破,是没有出路的,要不说做生意的人“诚信赢天下”。
超市我常吃一种馒头,湖南的新发现,每周六有空买菜都会拎上2包,每包16个,可以缓解两周左右的早餐,均算下来花费1.2元不到,但这种馒头确实货真价实。蒸箱里十几分钟后,色、香扑面而来,激起了口感,更重要的是这个味道,一嚼下去,有一种实材之感,咀嚼后,有种淡淡的馒头的小时候的味道,有时真是令人神往,或许有人会质疑,这种食品不可否认定是添加了某种食用料,对此,我们不必理会,因为凡是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好东西不是仅靠添加剂就能赢得市场的,能长期在市场卖好定是在质量赢得了群众的口碑,这才是做生意的关键。
为此,我联想到现实中的名师和普通的老师的上课,注意是教龄相仿,均有一些个人的教学经验的老师而言,他们之间真的相差很大,名师的课题听完之后,会不露山水的呈现出一种专家思维,会引发听着思考,引发大家的心理共鸣共振,好像名师的课都有一种那样的“味儿”。反之一般老师课极有可能就是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任务,上升不到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升华,触动不了听众的内心,这就是差距。这里列举的是指语文课。
生活中,我们常说有些人好像有种特有的人格魅力,大家都喜欢和他打交道,不可否认,这样的人身上也是有种特有的优点,让人感觉到舒服。
像我这样的人,不太热衷于和人扎堆在一起,总喜欢独自去思考和做好本职,这样是否自己有什么不足吗?也不全然。只是在工作中,当感觉到对方的言行举止与自己的嗜好相反时,就会不由自主的离开,换言之可能是对他人行为的包容性不太好吧。所以就注定了我就是一个清静的人,但这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新网师提倡的“三专模式”,就是要寻找这样尺码相同的读书人,因为内心安静,能让我有大量时间专心做自己的专业领域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