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恋权恋栈。当然,在他们自己看来,总是因为“非我不可”,别人都不如我。曾国藩却不是这样。他非常重视接班人的选择培养。“曾国藩还有一种远大的目光,为常人所不及的,便是多选替手。”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曾国藩决定抽身退步,将军事衣钵传给李鸿章,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
首先,李鸿章是曾国藩亲手培养起来的人才,对许多重大问题比如军事和洋务的看法和见解,与曾国藩有高度共鸣。
其次,李鸿章的才与“德”靠得住。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性格冲动、见识不高,名将鲍超文化水平太低,左宗棠和沈葆桢先后与曾国藩发生冲突,甚至决裂。相比之下,李鸿章在这些人当中综合得分最高。
最后,李鸿章比曾国藩年轻十二岁,并且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他为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刚强坚毅。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身体出了很大问题,疾病不断,进取心已经大大减弱,李鸿章却总是乐于承担一切繁难,因为他有这个能力和精力,更是因为他还没有达到人生的巅峰,实现“封侯”之志。
曾国藩是以学术和道义为基,李鸿章则是以事业和手腕为基。虽然都是翰林出身,但是李鸿章一生与理学无缘,身上那种粗野之气一直不能去除。因此曾国藩说:“李少荃等才则甚好,然实处多而虚处少,讲求只在形迹。”他是一个只能办事,不能传道的人物。然而人才无法求全。
曾国藩说:“大抵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大者得正,而小者包荒,斯可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