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的缘故,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房,一家人都搬了过去。房间里只有一些简单甚至是简陋的家具,白手起家,该买的买,该修的修。
堵地漏
先是卫生间有异味,排查了一遍,原来是洗衣机的下水口没有密封。一时半会儿买不到现成的密封盖,只能就地取材塞一些东西。我想着把塑料薄膜团一团堵下,但又怕不小心掉进去把下水口堵了。母亲想了下,那可以弄一块大点的破布,一半塞进去,一半露外面。我把布拿在手里,左捣鼓下,右边试试,总是密封不紧。父亲自告奋勇,小心翼翼,塞得严严实实,卫生间的空气一下子变得清新了。
修床板
翻个身,床板吱吱呀呀响,影响睡眠,必须得修下了。被褥掀开来,我靠,这也太简陋了。两块排骨架稀稀疏疏、松松垮垮铺着,每块木条都没固定,手一扒拉就移位了,不响才怪呢。这可咋整?缺乏修理经验的我,第一想法是淘宝有没有可以替换的床板,甚至干脆换张床。父亲观察了下,或许可以塞点硬纸板将床板固定下。裁了几块纸板,比划着放到了床板与床框的结合处,经过多次调整,床板与床框贴合紧密了,响声确实变小了。为了进一步消除晃动,从五金店买了一包钉子,将一块块木条连接在一起。这样处理后,吱吱响声几乎消失了。
挂钟表
一天孩子在客厅玩的时候,突然说了句:新家没有表。这倒是提醒了我们,没有钟表看时间确实不太方便,想挂个表,但又不方便在墙上敲钉子,一时没想法怎么办。过了两天,父亲说有了办法,可以把表挂在电视背景墙的壁灯上,一头系住钟表的挂孔,另一头系在壁灯的安装支架上。确实是个好主意,钟表的重量轻,壁灯的支架挺牢固的。于是,在客厅用上了钟表。
我发现,面对这些非标准的生活问题,我和父辈的思维方式差别很大。我的出发点是买买买,通过购置现成的商品或服务来解决问题。父辈的想法是看能不能就地取材用土办法实现。究其原因,和两代人的成长与生活环境有关。父辈那时候的衣食住行,几乎全部要自己动手,种粮食养猪做饭,纺花织布裁衣做鞋,烧砖和泥砌墙铺院子,砍树买车轮组装架子车,与生活相关的技能树全部点满才能糊口生存。而现在呢,商场淘宝买衣服,外卖饭店吃个饭,开发商装修公司建房子,公交出租出行,几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外包。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思维的差异,也意味着能力侧重也不同。父辈可以说是生活能力极强,给一亩田就可以生活。而我辈呢,除了工作的一点技能,其他方面几乎不会,在现在发达商业环境中生活无忧。但假设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突然搬到了与世隔绝的山村居住,父辈的适应性会比我辈领先好几个数量级。就连搬到了一个新房子这种变化,父辈的生活智慧就得到了展现。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我辈并不是比父辈领先,而是适配的环境不同而已。不过,变化才是常态,我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适当的生活技能,在若干年后的孩辈、孙辈里过得悠然自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