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这么个命题:中国古代诗人为何仕途坎坷?类似的话,好像看到过不少,但仔细一想,完全就是个伪命题。虽说对中国古代诗人不了解,但高中有限的历史知识,也足够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了。
先来回答这么一个问题:究竟是中国古代诗人仕途坎坷,还是仕途坎坷的人有许多是诗人呢?
学而优则仕,这是大家所共知的,古代国人读书可以说都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十年寒窗苦读之后,有的依然学无所成,有的学有所成;在这学有所成的人之中,也只是一小部分能入仕途;入了仕途,却未必就是有经世治国之才,也许只是有点文才;要想仕途坦荡既要有治国之才,又要懂得为官之道,也就是既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所以筛选到最后,能够仕途坦荡的诗人是少之又少了。习文作诗一直都是古代读书人进入仕途道路上的附属品而已,一路走来,许多的人就只能在写诗中表达自己了,从而在仕途坎坷的过程中就成就了许多的诗人。
“中国古代诗人”与“仕途坎坷”只是一种相关性,也许我们换一种说法,这问题才更贴切些:为什么仕途坎坷的人成为了诗人?
或者说:仕途坎坷的这些诗人有什么相同点?所以之前的命题完全就是一个伪命题了。
人在怀才不遇之时,总是难免要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怀与抱负,以此来加强自己的存在感、增强自己的信心,更何况一帮文绉绉的书生,不写点东西,怎么对得起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呢?我们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无论是国仇家恨、痛心疾首或者是自身对于现状强烈的不满,都会激起书写的冲动,所谓文以载道、书以明志。
仕途坎坷,事业不顺,现状无法改变。本以为能平步青云之后,能够一雪前耻,释放多年以来的压抑,结果现实完全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而又难免要继续面临着不公平、不公正,在一次次受打击后,看着对面的腐朽与黑暗,在看看自己的穷困潦倒不得志,自然容易愤恨的咬牙切齿了。如此一来,就更是激发了书生心里的诗才灵感。
何况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能写点东西,那就很可能代代相传了,正如电影台词所说:我有笔如刀,我写死你。既然能将你写死,那么也就能将我自己写活:看我写的诗多好,我这么有才华,竟然受排挤、不被重用,分明就是颠倒乾坤、是非不分的官场,待有朝一日平步青云、一展抱负,定当还天下一个清平世界。而事实是,许多的诗人,也就是玩玩文字游戏,既有文才的、又有经世治国之才的是少数,德才兼备的更是少之又少。
事实是既有位高权重的诗人,也有一部分仕途坎坷的人成为了诗人,但无论是哪一种,这一路都不会不坎坷,都要停下来歇一歇,舔一舔伤口,感时伤怀在所难免。
古往今来,一直如此。若非要分一类仕途坎坷的诗人,若果真是有才学,也只能说还没学会入世,又无真才实学,只会写点酸诗,其实和网络上只会谩骂的没有多大区别了,只叹当年没有贴吧、论坛之类,否则,如今流传下来的诗作完全是九牛一毛了。
其实,只所以说古代诗人仕途坎坷,完全是对其自身的定位不清,一来他们本不想做诗人的,只是迫于无奈而已,二来我们总是联系到自己,联想到自己眼前的世界罢了。而最终,这些都不算是问题。
只有认清自己,才不会在当下活的太痛苦;只有发现问题,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所谓的坎坷,绝大多数都是自己选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