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在《忆往述怀》中写道:“一个人如果失掉了笑,那就意味着,他同时也已经失掉了希望,失掉了生趣,失掉了一切。他活在世上,在别人眼中,在他自己眼中,实际上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他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苟延残喘而已。什么清风,什么明月,什么春花,什么秋实,在别人眼中,当然都是非常可爱的;然而在他眼中,却什么快感也引不起来。他在这世界上如浮云,如幻影;世界对他也如浮云,如幻影。他自己就像一个幽灵,踽踽独行于遮天盖地的辽阔的寂寞中。他成了一个路人,一个‘过客’,在默默地等候大限的来临。”
什么样的人是"失掉了笑"呢?
其实现代人,是不缺笑的。在社交场合会挂着礼节性微笑,在与同事朋友家人聊八卦时闻时会笑,甚至一个人刷着短视频时也会笑。
但这种笑容有几分出自本心却未可知。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好像只有与外物产生了社会关系才会照见自我的存在。喜怒哀乐,都是外物赋予的。以前是人与人的关系,现在进阶一点儿,只要一部手机,就能控制人的情绪。
如果没有外物,只有自己时,是什么样子呢?
观照自心,实在是很难的一件事。即便是独处,脑海里也被各类信息充斥着,不留任何余地。越是想抛掉一切杂念,越是抛不掉。越是想放空思维,越发现大脑的活跃度更甚于工作之时。
有一种观点,时间是不存在的。我们赋予了某种无形之物质以时间之名,不过是由于世间万物都无法抵抗从生到死、由盛及衰的定律。
“唯有死亡是确凿无疑的。”莫泊桑如是说。
“生活是一道山坡。望着山顶往上爬时,觉得欢欣鼓舞;但是一到达山顶,就猛然望见了下坡和尽头——死亡。往上爬速度缓慢,下坡却快得很。”
“呼吸,睡觉,喝水,吃饭,工作,幻想,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在死去。归根结底,活着,就是在死去。”
为什么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因为生命的本质,生活的真相,生存的价值,这一切都经不起细想。想过了,才发现,生命的本质是虚无的,生活的真相是虚伪的,生存的价值是不存在的。
我们从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是对的吗,是真的吗,不过是别人的一面之词;我们了解的历史和文明,是真的吗,是对的吗,也不过是被动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幻象罢了,而拨开重重迷障,并不一定能发现本真,也许本真就是虚妄。
而在一切虚妄中,仍然孜孜以求的,谓之英雄,不为过。
“人生在世屈指算,一共三万六千天。”世界上有无数个人,他们也许都在楚门的世界中生活。离开这层虚拟的现实,并不代表就找回了自我,找回了真实生活,因为还有下一层“现实”,而这一层“现实”有几分真实亦不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