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我们玩,玩得特别好,一见你就哭哭啼啼的!
刚才孩子还好好的,怎么一跟你在一起就哭!
孩子跟我们一起出门,从来不吵着抱,都是自己走路。只要不在你跟前,孩子特别乖。
你不在家的时候,你不知道孩子有多乖!!”
当妈的听到这些话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孩子在别人面前都挺乖,不吵不闹,一到你面前就这这那那!
孩子正玩得开心,突然看见你,就咧开嘴哭了!
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在一起,摔倒了就高兴地爬起来,自己拍一拍灰尘;
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摔一下也没受伤就大哭,自己不起来,趴在地上伤心得像是被抛弃了一样!
跟着爷爷奶奶溜达,脚有劲儿,腿有力,一路小跑,让爷爷奶奶追不上;
一跟着你,一会儿累了,一会儿腿疼,一会儿让背,一会儿让抱,各种花样,多得很!
我的两个孩子大了,我不能同时抱起来两个。
但是你抱谦哥,谦哥笑欣妹哭。
你抱欣妹,欣妹笑谦哥哭。
虽然是假哭吧,但那动静也足以让听到的人误会我到底对他俩做了什么。
孩子的爸爸老是说我:孩子跟你在一起总是哭!你老是把孩子弄哭!
冤枉啊!
孩子哭,我没哭,难道就是我把他们弄哭了吗?
这就是孩子一见妈,有事没事哭一场!
我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很倔强,但是当那个真心爱我的人出现在我面前时,只需要看我一眼,就能把我面前无形的防备全部拆卸完毕,我就会在那个人面前哭。
托德老师说:孩子的特点是喜欢把他们生活中积累的痛苦和不愉快都发泄在他们认为最安全的人面前。
如果他觉得身边的人不安全,反而会试图忍住不哭泣,甚至至少不会放开了不管不顾地哭。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心中的无语和委屈都不见了。
确实:
我的孩子从来不在除我以外的人面前哼哼唧唧;
他们也从来没有在别人工作的时候跑过去说:我爱你,然后再给一个吻才离开。
他们哭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喊我,找我。
试想我们大人,不也是只在关心我们和爱我们的人面前哭吗?
我们在他/她面前可以袒露一切的软弱,展示自己的没出息。
我们相信,他/她不会嫌弃我们,不会嫌弃我们的鼻涕眼泪弄脏他们的衣服。
我们也相信,他/她在我们哭的时候最关心的是我们内心的感受,知道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接纳和安慰的怀抱。
孩子也是这样。
1哭是在愈合自己的创伤
哭是对现实生活无力的一种情绪呐喊。
或许大人觉得不以为意的,但是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严重的事情了。
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大人有时候会笑,实在是不应该。
就算想笑也要忍住。
2哭是小情绪积累并遇见导火索
有时候,哭并不是由挫折导致的,而是因为日常生活中那种小情绪慢慢积累起来,最终遇到了一个导火索所导致的。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一丁点小事情,孩子就不依不饶地闹个不停。
其实,这恰恰说明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积压了太多不能被别人接纳的情绪。
这个时候,若我们做妈妈的不接纳,孩子还能找谁呢?
孩子在我们面前哭,是出于他对我们的信任。
我们要珍惜这份信任。
3哭是孩子在清空自己的小背包
美国著名亲子育儿专家、哥伦比亚临床心理学博士劳拉·马卡姆博士有一个关于‘小背包’的比喻:
她说:每个孩子身后都有一个隐形的小背包,里面装着他们未能释放的情绪。
比如处于分离焦虑期的孩子,妈妈的离开会让他感到焦虑和难过,而别人试图用吼或哄的方式让孩子尽快平静下来。
这样孩子的焦虑情绪无法得到释放,而是被压抑了,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就装进了孩子身后的‘小背包’里。
对孩子来说最简单直接的减负方式就是哭闹和发脾气。
只有当小背包里的东西清空后,孩子才能够快乐轻松地前行。
每次孩子哭闹或发脾气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
他只是在清空自己的小背包里的情绪。
这样就更容易耐心对待孩子的情绪。
当我们的孩子的‘小背包’快要装满时,快被他小小年纪所不能承受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时候,希望那个能够永远为他敞开怀抱的人是你,是我。
将来,他/她长大了,愿他/她也能像我们一样为他/她所爱的人遮风挡雨:
哭吧,哭累了在我怀里休息;
哭吧,哭饿了我给你做饭吃;
哭吧,哭够了咱俩一起玩儿!!
我常常在我非常难过或是孩子非常难过的时候,抱着他们对他们说:
虽然现在哭得很伤心,但是我们睡一觉,明天又是新的,崭新的,美好的一天!
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能在我怀里哭多久呢?
所以,孩子们,冲我来!
参考资料:
托德老师,《超实用儿童心理学:孩子心理和行为背后的真相》,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7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