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寻找不一样的教育》
作者:王维审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自序
1.教育就是帮助人慢慢获得成长的动力,慢慢完成对生命的体恤、对尊严的认同和对自我的成全。
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以及帮助成长。
2.谁来救赎我们的教师?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欲打破缠绕身心的诸多枷锁,不能一味地指望别人,而要看自我是否拥有足够的打破枷锁、赢得解放的力量。”能够救赎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3.做教育,当老师,只有心动了,才会有持久的行动,才会有不需要外力牵引的心甘情愿。
4.在我看来,一个教师能不能挡住迎面而来的烦恼,能不能成为学生灵魂的守夜人,能不能消解 师生相遇中的种种疼痛,很多时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需要的就是那种打破枷锁、赢得自觉的力量。这份力量不会来自“教育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也不会来自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专业发展”,更不会来自教育行政赋予的荣誉刺激,它只能来自教师自己内心的觉悟和觉醒。
第一章 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
1.教师进行教育叙事写作,不仅是为了戳破生活的真相,安顿生命力的痛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找到摆脱教育困惑的出口,寻找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P1)
2.为什么写教育叙事? 改变自己。 影响他人。成就教育。
马克斯·范梅南说:“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P2)
3.教育的本义,绝不仅仅是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不是千方百计帮助学生获得分数,而是要把自己灵魂里的东西,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学生。比如,善良、宽容、接纳和鼓励;再比如,人格和品性。(P3)
4.被刺痛,才会有挣扎的渴望(P3)
5.你若寻找,便能得到 (P7)
6.敬业未必专业,那些考挤压和威吓得来的分数,既不会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幸福,也不可能给教师以真正意义上的成功。(P7)
7.文字让我站在了更高的地方审视教育。更重要的是,我在教育写作的坚持中得到了一种温暖的教育,没有焦虑,没有猜忌,没有为了分数而负重前行的疲惫。(P9)
8.陈希米在《让“死”活下去》一书中说:“写作,是为了寻找和确认。”是的,我就是在持续的写作中,不断寻找着美丽的教育故事,确认着对教育的理解,并有了自己最朴素的教师成长观:一个教师最大的业绩和成就,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荣誉称号,不在于你给了学生多少分数,而在于你为学生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可以延续终身的影响。
9.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或平凡,或壮观。作为教师的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故事的海洋里,天天有故事,时时有故事,只要关注,只要倾听,就足以打动我们的心灵。我们如果能够对自己的教育生活重新回味、咀嚼、反思,梳理出一个个令人为之感动,为之欣喜,为之沉思的小故事,让别人在解读这些小公式的过程中,来一次心灵对话和交流,那么打动的纠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他人。(P17)
10.因为不擅长写作,自己的教育特色就不能再更广的范围内得以传播;因为不擅长写作,所有的反思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深度;因为不擅长写作,就不会有教育思想的落地和升华;因为不擅长写作,一个人的成长就缺少了底蕴和情怀;因为不擅长写作,一个人的发展就会欠缺支撑远行的力量。(P19)
11.乔恩·戈登在《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一书中总结了精英的11个特征,其中第四个特征是“把普通的事情做得比常人好”。他解释说:“成就卓越在于坚持在小事上做得比别人好10%、5%,甚至1%。”而教育写作就是帮助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的那10%。(P22)
12.写作,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进行的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一个人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很多想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文字;一个人选择了写作,骨子里就会有一点激昂文字的洒脱,而这恰恰是保证教育鲜活和生命豁达的精气神。(P25)
13.写作更多的是一种回忆和唤醒,让不同的时段都会有文字和灵魂的对话。(P25)
14.教育里正在发生的那些或幸福或心酸的事儿,就像是生命力璀璨的珍珠。如果不刻意收拾、珍藏,就会散落一地,埋入黄沙或者泥土里,直至再也寻不见。而如果,你有心把他们捡起来,珍藏着,穿成一串,你拥有的将是生命中最美丽的项链。(P29)
15.故事的价值
一是细微的真实。真实是故事最底线的东西,但也恰是故事最耀眼的价值。现实生活中那些最真实的东西所凝聚起的力量,往往更令人震撼,更法人深思。
二是朴素的原生态。这股气息总能让我们愉悦第置身于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面前,感受到一股来自底层的、原生态的朴素力量。(P30)
三是沉静的内视。故事关注的是内心,透过内心的审视,寻找能够荡涤人们灵魂的那把精神要是。故事的价值在于始于原点又终于原点,这个原点句式一种安静的形态,故事的结尾都会留给人们一大片沉静的空间,让人学会内视。(P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