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 阴,室外微冷,内心火热。
今天Q仔是蹑手蹑脚爬出卧室的,生怕惊醒了小M,那上午的穿梭机又得错过了,不过他也做足了心理建设——哪怕是在手机端做到了日更,那这件事就有没有断,今后给大M看看当年他爹是如何积沙成塔的。
“出发吧!”Q仔在书桌前挺直了腰杆。
没有什么比一直在路上而非在床上更令人感到欣慰的了。(人生终会长眠,不必依恋卧室)
…… 当物物交易的阶段过去后,Q仔发现,变现的方式还可以通过靠交换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当时才不知道这种“为满足他人需求而输出一系列思考或动作所消耗的时间”它的名字叫服务。
所以时间不一定都是都是金钱,只有按照某人的需求清单去付出了,并且某人愿意为此买单了,那样流淌过的时间才是金钱。
但时间一定是对人人都平等的可塑性极强的资源,看谁来怎么用。
回到当时10岁的小Q,他当时发现有的小胖子同学爱吃零食但课间懒得跑去小卖部(可能时担心回来会迟到被老师罚),于是他就当起了跑腿,可能小胖子一开始用分享零食的方式来作为回报吧,可是小Q要的可不是零食,而是“一般等价物”,可以去交换任何他想要的东西。
但可能是小Q想要的东西种类太多了或者是根本没有想好要什么,他只清楚地知道他当下缺的是钱,可自有支配的钱(或自有支配钱的权力??)
这种“一般等价物”,它呀,就是钞票。
所以这个清晰的目标“对象”/底层需求指引着小Q一直在观察伙伴们都有什么需求,他随时愿意为其“效劳”,如:代购,代写作业,代送礼物(有关系附加值)……,哪怕自己当下做不到的,他也愿意去做些“牵线搭桥”的事。
这个就是交易性质质的升级了,因为这种“服务”涉及的人更多,环节更复杂,不可替代性更高(我认识的xx专家,别人不一定认识或愿意帮忙)。
印象中,小Q在一系列的交易和变现之路的探索中,有一年在生日前夕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钱包”!不是他爸妈买的,也不是他自己买的(他当时积攒下的纸币还用不着钱包这玩意),而是一个比他低年级的同学在某次小Q的服务结束后顺带掏了5块钱在文具店买给他的。
它蓝色的封皮,红色的边,黄色的卡通人/动物在正面。里面有两个夹层,还有一个拉链口袋可以存放硬币,对了,还有一个透明塑料夹层,可以用来放照片。多么完美的钱包啊!
好长一段时间,小Q都一直珍藏在他的书包里,他不敢放在家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因为他深知这个是被定义甚至是“诅咒”的危险品,嗯,任何和钱沾边的东西。
于是他就每天带着肚子空空的钱包“小蓝”,自豪而喜悦地上学、放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