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好文字,这么多年也读了不少书籍,除了消遣性的杂志,长篇小说也读了很多本,阅读的过程中,只注重故事情节,而且都是用最舒适的姿势阅读,读完就完事了。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也就记住大概的故事情节,有的故事情节也记不得了,只记住了小说的名字而已。
也可能是开启写作的原因,阅读的范围比较大一些;也可能是岁月沉淀的结果,心智成熟许多,那些励志类的心灵鸡汤替代杂志当做消遣罢了。最近试着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买了几本,前基本还能读下去,可是读到武志红先生的《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怎么也读不下去,只好搁置在书柜里。
偶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本《女心理师》,貌似属于心理学方面的,翻箱倒柜(我认为好的书籍都藏在柜子里)找出来,计划阅读,这次读书是带着目的性阅读的,先从作者的生平,著作,写作背景开始,才能读通这本书籍——我的阅读能力只能读通,暂时还读不懂!
作者:毕淑敏
女,汉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1969年从军入伍,在喜马拉雅山、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任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
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处女座《昆仑殇》,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作品很多,种类有长篇小说,散文集和游记。
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和《花冠病毒》。
五部长篇小说,始终关注着生命的危难与提升,这可能与她长期在阿里当军医,见证了更多的生死死亡有关吧。
毕淑敏老师把写长篇长做一场马拉松比赛,从不提前发力,而是喜欢日复一日持之以恒从不懈怠的态度。更是形象比喻各种文体:
长篇小说:就像一所有房屋有树木花草的院子;
短篇小说:就是一套套一间间独自安在的小房子,关起门来自成一家。
从她的分享 中我了解到:
一个写作者,有很多感想要对这个世界诉说。如果要说的话太多,故事大费周章,就成了长篇小说;如果要说的话比较多,几个人物或者场景,就成了中篇小说;如果要说的话虽少,但掏心掏肺,不虚构,不矫情,就成了散文。所以,她并不感到文体之间有非常严格的界限。
回顾自己的写作之路,文字是我的爱好,书写出来是我想法的具体表现,发布在平台是给我的文字一个安放的角落。我能坚持书写到今天,除了我个人的喜爱,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先生虽然不看我的文字,但他在幕后默默地支持我,我码字的时候,尽量不弄出声音;女儿是电脑操作的御用老师,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书写,在我们还没有完全驾驭文字的能力时,先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事情,不要过早涉猎不擅长的领域,比如我擅长情感领域,如果硬要去写娱乐领域,我敢肯定写得四不像,两边都不能兼顾。
写作的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量的积累,虽然积累到一定程度,未必达到质变,起码写起来顺畅许多。道路虽远而且还漫长,我愿意用余生去丈量。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