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智库丨米洛
“做演员我行吗?为什么苹果砸的不是我?为什么女同学不喜欢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总是有着不同的疑惑,渴望寻求答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目前,在纪实性文化品格传承节目《我们的师父》中,由于晓光、大张伟、刘宇宁、董思成组成的GSG已经成功拜访了牛犇、倪萍两位师父。
在和师父三天两夜的共同生活当中,师父们将经年岁月里所沉淀的人生感悟,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分享给徒弟们和观众,处在耄耋之年的牛犇说“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只有一次,很珍贵,不要因为碌碌无为,而产生悔恨”,在主持一线多年的倪萍说“人前显贵,背后‘受罪’,这种‘受罪’才使你在台上有了光彩”。
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师父们的这些人生语录,帮助徒弟们解惑人生难题,汲取前进力量。节目播出以后,不少观众表示:“短短一小时,观众也能有所收获和思考”、“这是我看的所有综艺里面最有意义的,跟着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感悟。”在师父们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的话语中,《我们的师父》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为观众输送精神食粮,滋养大众的内心世界。
国民师父+特色徒弟,是受众群体的广谱性、忠实度的基石
《我们的师父》播出四期以来,取得了双网收视四连冠的好成绩。最新播出的第四期全国网收视率0.48,收视份额4.03%,全国城域收视率0.62,收视份额4.7%。播出期间,网络舆情声量不断上扬,10W+KOL自主打call。
截至撰稿前,节目主话题#我们的师父#538.3万讨论量,10.2亿阅读量,衍生#向往的老年生活#、#你愿意住老年公寓吗#、#倪萍吐槽蔡明#、#GSG首次公演#等数十个关联话题;在百度指数方面,其资讯指数和媒体指数也高于同类型节目。
从收视人群来看,观众的忠诚度和广谱性不断提升,4-23岁收视份额第一,年轻观众忠实度第一,24-43岁熟龄观众份额第一。综合收视数据和网络舆情,可以说《我们的师父》是对“高收视”、“高营养”、“高品牌价值”、“高传播效果”的“四高”型节目的新探索。
在【锋芒智库】看来,节目收视群体的广谱性与其阵容的国民性相关。从师父的阵容来看,无论是从11岁开始演戏、如今已年过八旬的牛犇,还是在主持岗位上奋斗多年的倪萍,都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而四位徒弟既有在演艺圈闯荡多年的80后演员于晓光、歌手大张伟,还有刚刚在演艺圈崭露头角90后新人刘宇宁、董思成,多元性的徒弟也覆盖了多个层面。
因此,从有深度的师父阵容到有广度的徒弟阵容,群体互动从话题衍生到所涉及的维度都十分宽泛,外加是以品格传承为核心,可应用的范围极广,对节目受众广谱性基底不断夯实、忠诚度不断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观众的忠诚度不仅体现在收视上,还表现在对线上线下活动的积极响应。
在线上方面,网友对于节目衍生活动都热情参与。“想吃这碗饭,就别吃那碗饭。”这是第三期节目中倪萍分享减肥经验时,引用的蔡明金句,刘宇宁受倪萍老师减肥经历的感染决心减肥,在微博上引发了#跟着师父学减肥#全民打卡热潮。
除此之外,节目还激发了多个圈层网友的创作欲望。在第四期节目GSG男团首次公演之前,官博发起了首次公演海报征集活动,短时间内便收到数十张各式风格的海报;ID名为“星空梦饭”的博主画了456张图做成董思成扇子舞手绘动画视频,还原董思成在节目中跳舞片段,让不少网友转发称赞。而这些仅仅是节目在社交平台出圈的缩影,亦是节目受众的广谱性和忠诚度在另一维度的展现。
而在线下,《我们的师父》栏目组与中国传媒大学进行合作,开启公开课活动。嘉宾牛犇、王侃,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党委书记蓝旭,中国传媒大学杨洪涛教授,节目监制夏青,节目制作人、总导演孔晓一,和传媒大学的学子们交流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这样的线下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传媒院校的学生在校内便能接触到在一线工作的节目制作团队,了解节目幕后故事,另一方面,节目组与学生们的破壁交流,也是了解当下青年所思所想所悟的一大渠道,为节目组的内容创作提供出新的灵感。
在【锋芒智库】看来,之所以《我们的师父》与观众的粘性如此之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节目内容在“镜像思维”的催化下发生了极具效果的化学反应,在下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授业解惑的师徒关系,触发多面“镜像思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我们的师父》当中,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由此触发徒弟对师父、师父对徒弟、观众对嘉宾多层次的“镜像思考”。
初为人父的于晓光、处在突破阶段的大张伟、刚刚走红的刘宇宁以及出道不久的威神V成员董思成,每个人当下的困惑都不同,而师父们丰富的人生经验是他们的“答案书”。
以倪萍、赵忠祥和GSG边吃烤鸭边互相猜未来最重要的关键词为例,当于晓光猜刘宇宁“不着急”,刘宇宁表示互联网时代太快了,不能不着急,倪萍开导“珍惜每一次机会都当作最好一次对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光彩点。”对于刚出道的董思成,倪萍说:“享受你的成功,享受你的进步,享受你的停滞,你要这样的心态你就能走到最后。”师徒们就在这一顿饭的过程中,边吃边聊,共同多维度地探讨着事业、家庭、亲子关系等跨越式成长的方法论。
在节目之外,将徒弟的日记以vlog形式一对一呈现,这是当下最受青年受众群体喜爱的形式。以大张伟第三期的vlog记为例,大张伟以赵忠祥“每一次演出都当最后一次对待”为切入点,重新解读自我的初心,并表示“我应该像他们一样,能够一直为了自己最初的信念。”在师父的人生观里感悟自我人生,这是徒弟以师父为参照重新审视自我“镜像思考”的过程。
反观师父们,当四位青春阳光、活力四射的徒弟“闯入”师父们的瓶颈生活,其实年轻人对师父也是一面镜子,去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洞察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对年轻人的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也正因为这样,牛犇老师走上了fashion的路线,其子王侃见到后都大吃一惊。赵忠祥在得知于晓光常住北京时,也说“以后我们互相照顾,也请你们照顾照顾我。”
师父对徒弟而言,是人生前行路上困惑、迷茫的解答者;徒弟对师父而言,是了解年轻人所思所想、所玩所爱的一大窗口。师徒之间的互动亦是一次人际交流的综合体验,在群体互动中以“镜像思维”参照对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的过程亦能折射到当下的社会议题,尤其是对于24-33岁这一阶段的人群。当这一受众群体面对大环境中996的工作时长、毕业后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等社会困惑之时,都有一定的现实参照意义。
“镜像思考”催生“共情力”,破解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
根据《2018年椒绿(焦虑)人群研究报告》显示,焦虑已然成为全社会共享病,各个层级的人都有各自的焦虑,焦虑网红气质凸显,而且其网络热度亦持续高温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相关词汇搜索量显著增长,2018年上半年焦虑搜索量较2017年全年平均值上升近50%。值得注意的是,相对整体网民,焦虑人群更爱综艺和海外剧。而《我们的师父》作为一档纪实性文化品格传承节目,自然肩负起了传输正向价值观、缓解甚至疗愈观众焦虑的社会责任。
在【锋芒智库】看来,节目内容大众化的表达容易让观众培养的“共情力”,引发对事物认知改变,对于缓解焦虑有重大的意义。在已经播出的四期节目中,师父们言传身教,徒弟们真诚表达,所引申出的任一话题,观众在共情的倾听当中能够激发自我隐藏的情感意识。当观众看到节目海报上倪萍《姥姥语录》时,就联想到了自己与奶奶相处的故事;大张伟在讲故事环节,用董思成的口头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现编一个故事,不少观众分享了这句话的感悟以及与这句话相关的真实故事,有人因这句话而和家人化解矛盾,有人因这句话对于生活中的难题有了新的看法等等。
除此之外,节目组在对师父的核心闪光点挖掘的十分透彻,在前两期节目当中,将首位师父牛犇对表演的执着与热爱贯穿始终,在近期两期节目当中,将倪萍关于“书之于人”的感悟贯穿始终,从赵忠祥的书房再到饭后聊天谈读书爱好的缘起,都在传输她受用一生的倪氏美学——“漂亮早晚会老去,但是你读了书,你就会越来越漂亮,你的气质会与众不同。”光说不练假把式,徒弟们在老师的感染之下,主动提出去书店里购买书籍,学习师父提升自我的方法,这也是师父在价值传达中最直观的效果展现。
在【锋芒智库】看来,《我们的师父》不是一档以综艺感取胜,而是一档以学习感占据观众内心的节目,这是在当下综艺市场少有的清流。
尤其在各类知识传输型App日益扎堆的当下,《我们的师父》反其道而行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大众承受压力与焦虑与日俱增的现象出发,以师父们自身几十年的品格修养为内核,在启发式的“镜像式的思考”中,去与徒弟们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打破固化的思维框架,探寻破解世界的简单法则。
基于此,《我们的师父》在让观众受到一次精神洗礼的同时培养观众的“共情力”,精准捕捉、破解焦虑,达到轻疗愈的效果,外加所传递的价值观具有普适性,最终成功在观众群体的吸纳上达到广谱性和忠诚度不断提升的双重效果,是对“高收视”、“高营养”、“高品牌价值”、“高传播效果”的“四高”型节目的成功探索。
网友评论